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还都是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长期处于父母的庇护,缺少与同伴的交流,到了入园上学的年纪,就会出现不合群的情况,这是很常见的,但是,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要学会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样对他们交友,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报记者周湖健
小黄是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在外人眼里,小黄是个非常内向的小女孩,但乖巧听话。然而,小黄的母亲知道,其实女儿的性格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她都不太愿意与人说话,除了母亲之外也不太愿与亲戚接近,有时候同学聚会或班里举办集体活动,更是以各种理由推辞,不愿意参加。看着小黄总是独来独往,无法顺利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里,母亲难免有些担忧。“我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孩子没有了父亲,我也因此觉得亏欠孩子,平常会比较宠她,对于她所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因为,我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而也正是因为我的宠溺,女儿会比较娇气。”小黄的母亲如实说道。后来,小黄的母亲带着女儿找到心理咨询师进行询问,才知道女儿的种种行为可能是不合群的表现。
孩子不合群究竟会出现哪些情况?是不是属于“心理疾病”?针对这种性格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泉州第一中学心理老师苏晓岑。
不合群与家庭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不合群的孩子可以归为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疏离,即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人对事冷漠,在生活中比较缄默、固执,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一种则表现为冲突,即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爱捣乱,经常惹事。”苏晓岑首先对孩子不合群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和解释。疏离和冲突,在表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无法顺利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常来讲,孩子当前性格特点的形成,均有因可循。同样的道理,孩子不合群性格的形成,也可能和他的成长环境或家庭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晓岑解释道,导致不合群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一般来说,由于孩子的生活环境都相对单纯,因此更多可能是家庭方面的原因,例如家庭关系(更多指父母关系)紧张,家庭冲突频繁,或者长辈们也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从小没有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示范,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苏晓岑解释道,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可能由于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从而缺乏与人交往的意愿和方法。除此之外,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从小隔离了孩子的同伴交往,也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无法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以身作则引导是关键
不少家长往往误将孩子的不合群归结为性格内向,甚至认为人的性格本来就有所不同,因此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不合群是一种“病态”,而感到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严格来讲,‘不合群’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苏晓岑明确指出。然而,即便如此,不合群的性格特征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果因为不合群,导致同伴交往的需要无法满足时,就有可能会产生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而且,这对孩子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也十分不利。”苏晓岑进一步解释道,孩子早晚要脱离父母亲的怀抱,进入社会,而“不合群”则容易使其处处碰壁,从而产生心理发展偏差,产生偏执心理,甚至还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因此,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不合群”的情况,作为家长不能听之任之,漠不关心。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让孩子今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每个家长所期盼的。而当发现了自家的孩子不合群之后,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更合适呢?对此,苏晓岑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首先,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将注意力投入在自身人际关系的营造上,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尽量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正面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帮助孩子调整认知。家长可以试图在生活中运用一些合理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人际交往与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和习惯。第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对于孩子平常的主动交友行为应当持积极态度,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多鼓励,多表扬,严禁体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