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子产品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大家会发现很多的小孩子也都开始有属于自己的电子产品了,每天甚至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不过家长朋友们也要留意电子产品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自从买了ipad,朱静每天晚上的时间就变得轻松多了。女儿不再缠着她讲睡前故事,常常是她给孩子选好一个童话故事,小姑娘就可以捧着那个“百宝箱”入神地听,让朱静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事——看书,上网,打电话,看电视,即便故事讲完丫丫不想马上睡觉,ipad里应有尽有的儿歌、故事、游戏等等总能找到让她感兴趣的,使她可以继续安静地独自玩上很久。
事实上,如果说过去的宝宝大多是摇着拨浪鼓牙牙学语、玩着丢手绢游戏蹒跚学步,那么现在的孩子往往在话还说不了几句、步子还迈不稳的时候,就已经能用稚嫩的小手在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上熟练地点来点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
父母的作用是任何高科技产品替代不了的
在网上搜索“早教软件”,可以找到上百个下载链接。在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教育类软件销售排行榜前12名之中,幼儿教育类软件占了近一半。
记者发现,这些软件大多收录各种拼音学习、成语故事、经典儿歌等,用图像、文字、动画等形式引导宝宝学习,甚至一些在成人间流行的电子游戏也推出“早教版”、“幼儿版”,吸引家长用于教育宝宝。许多潮爸潮妈热衷于从网上下载早教软件、早教游戏,并用电脑、手机、电子书等工具教宝宝说话和行动,既省心又省力。
“ 90后”年轻妈妈小孟表示,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早教越来越受家长们的重视了,特别是我们80后90后年轻父母一族。早教课程班、培训班、电子类早教产品,诸如学习机、儿童点读机、点读笔等等,我们都需要。”
不过小孟很清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靠电子产品是不可能达到的,还需要孩子和他人面对面交流沟通,小孟表示不能过分相信。“只能说电子产品可以让孩子学习更方便一点,毕竟广告都在夸大作用,要是孩子喜欢用也没坏处,不喜欢用,我也不强迫。指望它培养孩子这样力那样力,我觉得不靠谱。”
小孟给孩子买的第一个早教玩具是拍拍鼓,那时宝宝才3个多月,拍拍鼓可以播放音乐、故事,拍下去还有鼓声,转动起来有宝宝笑声。“我首先是看重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其次是能让宝宝听听音乐,还能练习拍打,提高宝宝的动手能力。”小孟说。
“现在宝宝接触最多的电子类早教产品应该是ipad,从最初的放故事,到现在的放儿歌、听音乐,宝宝每天的功课都在上面完成。现在儿歌是宝宝的最爱,一听儿歌就跟着打节拍,或者跟着音乐扭动。当然我还下载了一些宝宝绘画、宝宝认知之类的应用插件,方便后期宝宝学习。”小孟表示。
小孟告诉记者,她也常看到有报道说电子早教产品有辐射,对眼睛不好,但也有人说有早教设备在手万事具备不用愁。在她看来,孩子教育还是不能疏忽的。尤其对于“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早教产品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平时父母都要上班,不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有时候需要借助这些电子早教产品填补空白,但一定不能完全让位给电子产品,爸爸妈妈的作用是任何高科技产品也替代不了的。”小孟肯定地表示。
电子产品使用不当容易有副作用
针对社会上电子早教产品大行其道的状况,心理专家认为,电子产品可以作为早教工具,但却不能替代早教本身。虽然电子产品上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和精美的软件,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家长们需要理性对待。
1.影响情感表达,出现交流障碍。
因为电子产品中的画面都是比较夸张的表情以及动作,孩子从众习得的是同样夸张的表达方式,缺乏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腻和敏感,所以与人沟通时就会出现情感表达的偏差。当孩子被“电子化”后,就会削弱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因为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孩子出现表达障碍,影响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最后会使孩子变得孤单、寂寞,甚至会出现抑郁状态。家庭中亲子关系也因此很难形成。
2.懒得去思考,影响注意力发展。
过早专注于图示化的电子产品,可能会对孩子日后的文字学习造成障碍。屏幕上信息瞬间万变,触屏式的操作较快,往往孩子还来不及想一想,接收的信息还没有被“消化”,就进入下一个画面,时间长了,孩子会懒得去思考问题,可能会失去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