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小马哥”吗?他可不是周润发在电影里诠释的那个角色,而是坚持了12年儿童戏剧教育的戏剧演员马彦伟,相信很多人都不太认识他吧,他可是儿童戏剧的好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小马哥”吧。
马彦伟出生于云南一个舞蹈家庭,在环境的熏陶下,成长为一名戏剧演员。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表演班毕业的他,凭借国庆50周年献礼大剧《月光摇篮曲》中的出色表演,来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成为一名儿童剧演员。
2003年9月,马彦伟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革新里小学。当时,该学校正在开展艺术课堂的特色教学,第一次开设了戏剧表演课,马彦伟受邀担负起了戏剧兴趣班教学的重任,每周为同学们上一次戏剧表演课。
当老师的新鲜感还没持续多久,马彦伟就遇到了难题:零基础的孩子们理解不了深奥的理论知识,如何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又科学有效让他犯了难。于是,工作之余他梳理了多种戏剧表演训练的方法,查阅了大量关于戏剧教学的文献资料;在课堂上,马彦伟坚持用孩子们的语言去交流,用孩子们的动作去展示,学生们终于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演得好”。
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欣喜地发现了自身的改变。起初孩子们的淘气会让他生气和无奈,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教学、排练,他才渐渐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理,摸索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小马哥”的耐心和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戏剧的快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名他的戏剧兴趣班。可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现成的、适合孩子们上演的剧本如凤毛麟角,总是翻来覆去地演这些剧本,演不出新意,提不高技艺。
这一次,马彦伟索性亲自进行剧本创作。他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是根据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改编的童话剧《贪心的代价》,他把故事中的“禾苗”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增强了剧目的歌舞性,从而让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和现代审美价值。另一个让他记忆深刻的作品是《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马彦伟意识到教育孩子们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的重要性,于是他把这首儿童诗改编成了剧本,为了加深剧本内涵的深度、厚度,他还为剧本添加了一个对比性的角色——“小页码”。经过精心的排演和充足的准备,这部儿童剧夺得了北京市学生艺术节的第一名。更重要的是,他目睹了排演这部剧带给孩子们的变化,“排练初期,孩子们遇到困难会互相责怪、不善配合,到了排练末期,他们不仅学会了相互理解更懂得了团队协作”。正是在戏剧排演的实践当中,学生们真正理解了课堂上的大道理。
正是“小马哥”的辛勤付出,让北京多所中小学的戏剧教育课成了“热门”,革新里小学和分司厅小学还荣获了“北京市金帆话剧团”的称号。但是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难题萦绕不去:如何让中小学的教师们也能够像他一样把兴趣班办活办好。不怕困难的“小马哥”又开始行动起来了。除了在北京跟同学们一起分享戏剧,他还应邀在山东青岛和云南昆明为众多中小学的教师们开展校园戏剧教育的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
如今,随着校园戏剧教育的普及,戏剧走进校园,把戏剧作为美育教育的形式与手段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这一变化让马彦伟感到十分欣慰,他说,“让学生接触戏剧、参与戏剧,不单单是扮演了一个角色,参演了一个剧目。而是在参与戏剧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表现力、理解力以及学会了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这些无形的资产才是校园戏剧教育带给学生一辈子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