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顺义区中小学推进民间教育发展 让传统之花开在希望的田野上

kina 2015-12-15 09:59:31 手机版

  时代在一步步的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世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与本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奥秘无穷,要想将其发扬光大,需要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顺义区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深刻的予以践行,为发扬、推广民间文化教育做着不懈的努力。

  光明网12月14日电(记者郭超 通讯员赵聪)色彩艳丽的壁画、花式繁多的剪纸、新奇独特的羽毛画、小巧精致的橡皮图章,以及洋溢着浓浓民族特色的手绘京剧脸谱和民间火绘葫芦……近日,在由中国民协牵头的“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申报仪式上,顺义一中老师刘海辉展示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民间文化活动,让观众赞叹不已。

  为更好地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民间文化,中国民协牵头开展了“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经过提前申报、现场陈述、专家点评等环节,当日共有顺义一中、顺义一中附小、顺义五中、李桥中学、后沙峪小学、河南村中心小学、港馨小学等7所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学校获得了“民间文化教学示范学校”的荣誉。

  这个荣誉称号的背后,是顺义区中小学在推广民间文化教育上的不懈努力。

  “凤秧歌”俗称“地出溜”,是源于北京市顺义区赵全镇去碑营村民间花会的表演形式,在顺义区流传甚广,新世纪初被确立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之一。2012年开始,港馨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引进凤秧歌这一非遗课程,成为凤秧歌的唯一传承单位。为了传承凤秧歌的艺术精华,港馨小学特意从去碑营请来4位凤秧歌传承人为学生授课。为了提高凤秧歌的观赏价值,学校还聘请舞蹈学院老师专门创作了一套新编凤秧歌。

  河南村中心小学利用自身师资基础,将我国著名内家拳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引入校本课程。周永军是河南村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也是八卦掌梁派第六代传人。从2010年武术社团成立之日起,他便担任社团教练,每年从一年级新生中招收学员,迄今已培养学员300余人。

  顺义一中附小的扎染艺术、李桥中学的京剧课程、后沙峪小学的民间大鼓、顺义五中的村名历史研究,一个个民间气息浓烈、传统韵味十足、听起来新奇好玩的校园活动在学生当中陆续开展起来。

  本次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的评委、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听完汇报后感慨颇深:“民间文化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口头文化,主要通过口述的方式在民间加以传承。在当今社会,民间文化传承逐渐式微,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难以担负起这一传承任务,只能依靠更有力量和行动能力更强的教育机制来完成。学校的作用,不容忽视!”

  为了推动民间文化教育系统化、规范化传承,学校纷纷以开设校本课程、创编校本教材等方式,将民间文化课程纳入教学序列之中。

  《长拳十三式》、《武当八卦短棍》、《简化少林罗汉拳》,这一个个听起来像“武功秘籍”的书名,就是河南村中心小学武术社团上课时所用的教材。难得的是,这一本本教材全是武术社团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而成。在港馨小学,由原北京市文化馆馆长带头编写的凤秧歌教材也将于近期完成。

  “寓教于乐、艺术展示、传承发展,是我们制定教材的初衷。找到民间文化与孩子兴趣的结合点,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民间文艺,让传统文化在国家未来接班人当中落地生根,才是传承的最好途经。”顺义一中校长李冬说。

  顺义区是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的第一站,此后这一评选活动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艺术进校园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补充。只要能唤醒孩子们的民间文化意识,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我们必将不遗余力地鼓励和支持。”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吕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