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将迎来一大批适龄儿童入学就读,但是日渐增长的适量儿童数量和紧缺的学位之间的矛盾,却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将是家长们渴望跨过去的一道鸿沟。日前,据悉香港双非童遭遇上学难的状况,不少家长表示想要放弃香港身份,但是却没有返回机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热议。
“去香港生孩子,说实话我现在很后悔。”再过一年多,深圳人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儿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下面临的尴尬是:跨境,孩子从六七岁起就得每天五小时耗在路上;不跨境,私立学校的学费承受不起,而且离家近的私立学校已经明确不收“双非”儿童,“今年过完年一家人都在愁这个事”。
曾娜的烦恼不是个案。2001年,庄丰源案在香港终审判决,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自此十年间 超 过20万“双非”婴儿在港出生;直到2012年4月和20 13年1月,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和所有私立医院分别无限期停止接收非香港本地孕妇预约分娩, 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才被完全禁止。如今,即使是2012年最后一批出生的“双非”宝宝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当初,父母为他们想尽办法获得的香港身份,让他们最先感受到的却是上学的艰辛与尴尬。
关口:浩浩荡荡的喂饭大军
虽然是上幼儿园下午班,但家住布吉的刘女士 却每天9点就要开始准备女儿的上学事宜。经过多次“实验”计算,她总结了一条最优路径:10点从小区出发,换乘两次地铁耗时1.5个小时到达福田口岸,半 小时等跨境保姆车、过关,再坐车半小时到达元朗幼儿园,刚好赶上一点钟第一堂课;全程来回五个小时,但好处是不会塞车、不会迟到。而自从3岁的女儿开始跨 境念幼儿园后,刘女士便辞去了工作,“中午12点才能空下来,下午3点又要出发来关口接,没有公司会让你只工作三个小时。”
日前, 南都记者随刘女士体验了一回跨境上学路。上午11点左右的地铁龙华线依然非常拥挤,快到福田口岸的那几站陆续上来很多跨境学童,车厢充斥着三四岁小童的吵 闹声;而此时的福田口岸跨境学童等候区,场面则更为壮观:几百平米的大厅全是穿着各色幼儿园校服的孩子,大部分年龄小到连话都还说不连贯;因为下午班幼儿 园不提供午饭,很多家长(微博)不得不把孩子的中午饭带到关口来喂,有的就草草给孩子吃几块面包饼干了事。“我一般让孩子早上在家多吃点,书包里装点零食,晚上6 点到家再吃。其实很担心她会发育不良。”保姆车马上到,刘女士忙着给女儿嘴里塞饼干。
即便时间掐得刚刚好,有时也有意外会发生。 “上个星期我女儿学校的校车在路上跟人撞了,老师打电话来差点没把我吓死。之前也有朋友家的小孩书包里被人塞东西,被水客利用。”正是有安全上的担心,家 住西丽的肖妈妈就坚持了三年亲自跨境接送儿子到学校。因为上上午班,母子俩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转两趟公交到关口,9点前必须赶到学校;碰上内地节假 日但香港却不放假的日子,“排队过关一度崩溃到想哭。夏天在关口等公交车被暴晒,好几次孩子也受不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
学习:两地大不同久久难融入
考虑到孩子跨境上学太辛苦,去年儿子上小一时,肖女士一家也讨论过让孩子回来上学的问题,“但我们住的附近没有私立学校,南山的学校学费又太贵”。加上幼儿园三年都坚持了下来,肖女士最后狠狠心,让孩子继续留在香港念小学。不到7岁的儿子已习惯天天5点多起床,赶到学校上8点的早课。
2009 年内地二胎尚未全面放开,突然怀孕的肖女士跟家人商量后,最后花费4万多港元到香港生下小儿子。因为要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一家四口的全部经济负担都落 到了工薪阶层的丈夫身上。这几年因为要跨境送儿子上学,在深圳公立小学念书的姐姐也常常抱怨妈妈偏心,“大的到了叛逆期,我也不能不管。”
因 为两个孩子在深港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内学习,功课上怎么帮孩子一直也困扰着肖女士。别的家庭一般大的可以辅导小的做功课,但弟弟因为是用繁体中文和英文, 姐姐完全帮不上手;加上家里又不说粤语,儿子学校的老师多次提醒肖女士,孩子在沟通能力上与香港本地生相比还是有差距;香港小学阶段一般下午4点放学后都 会有各种兴趣班,但儿子因为要赶跨境校车回深便参加不了,久而久之在香港也难以融入。
未来:小学上完了,初中去哪上?
与肖女士的选择不同,因为时间和工作上的考虑,家住宝安松岗的黄先生没有让自己的两个双非女儿去香港跨境上学。目前,黄先生的两个女儿都在宝安一所私立学校 就读,其女儿们所在的班级共30人,当中有近一半都是双非。即使在深圳,黄先生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也要耗费近四个小时,还得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