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实行高考改革应该说是势在必行之举。近段时间,“高考改革”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热点、焦点话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称,中小学需要积极回应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主动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
中小学要积极回应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揭开了序幕;与此同时,上海和浙江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率先启动;明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省份开始试点。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上亿学生的前途,社会关注度极高,政策性很强,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广泛参与,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拓展了人才资源流动通道,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教育公平,对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近年来也广遭社会诟病,改革呼声日趋强烈。
总体而言,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且其公平性亦受到严峻挑战。首先,高考招生制度是在精英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设计的,目的是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少数尖子人才进入大学深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入学机会不再是社会稀缺资源;而且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将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是否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次,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各类考试评价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第三,高考招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奖励性高考加分政策近乎失控,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中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制度设计初衷,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到侵蚀,社会公信力受到冲击。第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逐步凸显,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以及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导致的“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等,使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面临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有利于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社会公正;有利于优化人才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选拔合适人才;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的招生录取权。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呈现出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取向,使得改革政策的出台和改革举措的实施更为艰难;另一方面,高考招生除了为高校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正。因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应对多元化目标诉求,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必须在坚持高考招生制度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围绕改革目标,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统筹设计;必须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内容设计上十分复杂,主要涉及招生计划分配、入学考试、招生录取3个关键环节。
(一)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改革
我国高校招生的名额配置采取的是行政主导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地方和高校的权力有限;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差距,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和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偏少等。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实施专项计划,形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长效机制。
一是招生计划向入学机会偏少的人口大省、贫困地区和农村家庭适当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二是逐步降低部属高校属地招生计划比例,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配置;三是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投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收优秀农村学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二)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现行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每年仅提供一次考试,考生选择机会少,往往“一考定终身”;考试内容过度强调统一性,不足以为特定学科专业人才的选拔提供充足的依据,难以满足高校多样化的人才选拔需求;文理分科考试,不利于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而且导致高中生偏科;非户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考试的政策有待完善,公平性受到影响等。因此,必须改革入学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一是改革入学考试方式,调整考试科目。探索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入学考试;高职院校尝试“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以利于学校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部分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宽进严出”;探索外语(课程)等科目一年两考,学生“自选三科”等级考,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备考压力;进一步完善非户籍人口“异地高考”政策等。二是改革入学考试内容。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探索文理不分科,扭转基础教育过度强调应试的倾向和学生偏科的现象。三是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重视对考试规律和标准的研究,完善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全国和分省命题质量。
(三)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
现行招生录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高考统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标准单一,高校自主权小,加剧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应试倾向,特殊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分批次录取,固化了高校的“等级身份”,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加分项目名目繁多,加分分值过高,身份时有作假,破坏了高校录取的公平政策环境等。因此,必须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和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将高考统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或重要参考,使评价方式更科学,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结果更准确。比如,试点省份将统考语文、数学两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把最好的成绩加入到高考成绩当中;同时,考生自选三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按等级加权赋分到高考成绩当中;另外,还要把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二是逐步取消本科新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增加考生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淡化学校的等级身份,引导高校重视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三是逐步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探索高校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四是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明确招生对象、优化考核内容、调整考核方式和时间。五是清理和规范各种加分政策,加强招生录取监管工作。大幅度减少奖励性加分,降低加分分值,杜绝身份作假,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等加分项目;同时,加大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监管,规范招生录取秩序,加强信息公开公示,坚决打击各种舞弊行为,维护高考招生的安全性和制度公信力。
三、中小学校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涉及到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等,将倒逼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加强协同创新。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差异性、尊重学生选择权,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进一步探索综合评价机制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小学校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从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情况,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可信赖、可比较,并将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要改变目前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功能。
3、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对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要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带来的变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参与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改善学习效果。要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与导师制、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开展职业生涯讲座与体验活动。
4、进一步探索学校体制机制创新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以及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的完善,对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小学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改革尝试,探索和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新常态;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机制,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5、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关键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小学校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认真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校本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提高教师发现学生特长和潜力、指导学生选课选专业,以及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