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萌娃版《白蛇传》走红 制作方称还将翻拍西游记等

kina 2016-10-20 11:08:30 手机版

   日前,一部萌娃版的《白蛇传》在网上爆红,从场景到音乐都神还原了原作《新白娘子传奇》,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虽然之后,该剧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是,整体来看,萌娃版的《白蛇传》的确给观众们带来了不少惊喜。当下,据悉制作方还将翻拍西游记等,大家敬请期待!

  在国内的电视剧市场,提到翻拍经典,似乎必然意味着要扑街,“后人的翻拍无法超越前人的经典”已经成了一个打不破的魔咒。然而,在这个十月,一部萌娃版的5集《白蛇传》却意外火爆网络,目前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1.8亿,豆瓣评分高达8.7。其实,这并不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小戏骨”栏目制作拍摄的第一部剧,该栏目开播半年,特色就是“小孩演经典大剧”,剧中的所有角色都由6岁到10岁的儿童扮演,之前拍摄的全部是主旋律红色题材,《焦裕禄》、《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白蛇传》是第一部相对市场化的翻拍之作,一炮而红。不过,在《小戏骨》的总导演、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潘礼平看来,任何看似意外的事情都是必然,“《小戏骨》是多年积累达到的高度,单凭运气不可能做到。实际上这个栏目我们已做将近大半年,拍了一系列作品,已经看出这个模式巨大的生命力:奇葩感、表演的奇迹、新的萌态、新的审美趣味等等。这次只不过调整题材往市场、网络靠拢了,可以说还没拍就知道‘新白娘子’一定火。”

  小萌娃演大戏

  另辟蹊径推广经典

  在同事眼中,潘礼平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当年把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做成全国最早“说新闻”的栏目,使其和《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成了湖南卫视三档王牌栏目之一;之后又做了慈善节目《心得乐》,“面对面捐款、最放心慈善”,现场将善款放到贫困孩子手中,打破了过去慈善对各种基金会的依赖;这次的《小戏骨》又是一次创新,萌娃系翻拍经典,业内评价“湖南电视人真会玩。”

  潘礼平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也说,自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从来不学电视专业,没看过一页专业书;自己还一直是个“毁专业”的人,“《晚间新闻》‘毁’了播音系——不需要那种硬邦邦的播音;《心得乐》‘毁’了一个行业;《小戏骨》又‘毁’了表演系——小孩演这么好还要什么表演系呢?电视不要搞成神秘、搞成专业,它就是从大千世界人生感悟中发掘趣味,直接面对大众的,所以要超越节目思维、超越电视思维。”

  的确,《小戏骨》笼络一众好感主要得益于萌娃们略显浮夸但真诚满满的演技;此外就是栏目的模式,翻拍司空见惯,小孩儿演戏也不足为奇,但将二者熔于一炉,就多少有了些新意。虽然目前有弹有赞,好评集中在用萌娃诠释经典可以更好地推广经典,这也是潘礼平的初衷;质疑则是认为,让一群不到12岁的孩子重现《白毛女》、《焦裕禄》等文艺作品,显然理解能力达不到,在此基础上其实是在消费孩子。不过,基于创新和演技的好评仍然是主流的声音。“争议肯定有,中国没有一件不争议的事情。《小戏骨》的模式是艺术形式,是表演上的创新,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的。只是要注意导向问题,始终坚持对青少年有正面意义,少儿不宜坚决不能搞。其他的争议在我看来意义不大,都是些风花雪月。童真的问题,催熟、早熟的问题,都不值一提,因为它并没有。《小戏骨》的表演模式是个艺术追求,就像读艺术班,学唐诗宋词一个道理。艺术和人生的感悟,人就是要从不断获得中慢慢成熟。”

  在网络发达的媒体环境下,“网红”和“爆款”既是焦点所在也是争议所在,大火之后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和解读。而潘礼平最初的想法其实特别简单,“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比较有情怀的人,做节目还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出发。我们有很多好的传统的东西,应该去怎么传承给孩子,这是一个大的背景。然后,作为一个电视的老郎中,怎样诠释效果更好,这就是专业的思考。前面是社会的思考,后面是节目的思维,这两者结合就产生了《小戏骨》。”

  磨演技投真情

  表演略浮夸诚意却十足

  8月份,《小戏骨》栏目还没成为网红时曾经在京举办过一次看片会,当时播放的是《白毛女》,观看时大家都觉得小演员们相当入戏,无论是喜儿、大春,或是黄世仁、家丁,正反角色之间的苦大仇深、阶级之恨演绎得有模有样。这次人们或觉尴尬、或显新鲜的尝试在孩子们那里是百分百的表演诚意和认真,而这一风格延续到稍显市场化的《新白娘子传奇》时,自然就成为了讨论的热点。“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反差的奇迹,让这些最稚嫩的小萌娃去演老戏骨才能演好的东西,让小戏骨去学老戏骨甚至去挑战他们,那么就能看到反差带来的奇迹和奇葩感,令眼前一亮。所以,当这个模式的好处嫁接到《白蛇传》上面来,强强联合一下子就冲顶了。”

  从目前网上热播的《白蛇传》看,主演们的形象都十分贴合经典之作《新白娘子传奇》,这也让很多“毒舌”闭了嘴,实在不忍挑剔“萌娃版”的赵雅芝、叶童,虽稚嫩却真诚、虽略浮夸却很投入。“形象气质上吻合角色是优先标准,另外就是出奇兵。比如白蛇的扮演者陶奕希,最初有些“小戏骨”演员经验丰富、情感表达各方面更成熟,但陶奕希的样子既漂亮又有点怪,就像一个小妖精转世,所以就选择了她。演许仕林的钟奕儿现在反映很好,当时她也竞争白娘子,最终用她女扮男装这个方式,把男孩、女孩的优点全部结合,有一些奇兵的味道。许仙开始也是争议很大,当时压倒性意见是选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男孩子,最后我还是力排众议定了现在的女孩子,因为觉得她反串很萌,而且演老年许仙的反差我很喜欢,而有经验的男孩就没有这个味道,虽然演得很好。”潘礼平的判断源自多年的业界积累,而他的“造星”功力也是湖南电视圈公认的。

  小演员形象上的讨巧和贴近只是其中一方面,演戏要么靠天赋,要么靠体验,事实上后者更多。但小孩儿演戏,怎么代入并没有体验过的各种情感,还要演得像模像样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在潘礼平看来也不是个难题,“小孩很好引导,就是要善于讲故事,用能听懂的话,唤起小孩的认知。此外,还有很简单的一点,就是感同身受。比如《白蛇传》里演许仕林的钟奕儿,我的评价就是她用了一种近乎崩溃式的表演方式,那段网上评价很高的哭戏就是要她把白素贞当成自己的母亲。成人很难做到的,小孩却没什么心理障碍,成人的情感好多都是受制约的或者羞于表达的,而小孩的情感流露都是天然的,“演技”这方面孩子其实有很大优势。《白蛇传》小孩能演出超过大人的情感水平,一点都不奇怪。在正式拍摄前,小演员们进行了长达三四个月的彩排,我常说原片要看100遍,然后将每场戏排练一遍,每个动作、每句歌、每句台词都要反复调整,从单纯的模仿,转成灵魂附体,才到现场实拍。”

  偏市场重质量

  继续翻拍也考虑原创

  《白蛇传》引发的口碑和热议让潘礼平继续走“经典”和“市场化”结合的路子,据透露,《小戏骨》接下来还将演绎《花木兰》、《西游记》和《射雕英雄传》等,在《白蛇传》女扮男装的小演员钟奕儿将继续反串,在《西游记》中饰演唐僧。

  “《小戏骨》栏目剧今后会隔三差五出一个好的东西,这是肯定的。一是因为大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题材的调整也要接近市场的需要,尽量选择能让老中青少都喜欢的题材。过去拍摄的剧都是两头热,有的可能是小孩子比较喜欢、有的是大人比较喜欢,但是青少年没有那么感兴趣。所以,现在我们要把市场拓展开来,选择一些更加普及的题材。其实也不只是为青少年,确切地说是为大众。我对大家都说的‘网感’是什么不清楚,也不懂‘香菇蓝瘦’、‘演技吊打面瘫小鲜肉’。我是活在传统里,但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永远没有放弃对趣味、对情怀的追求。事实证明,这些人性共有的东西还是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跟网络擦出火花。”

  即便是有意的市场化和无意的自带“网感”,但是有一些底线是潘礼平始终坚守的,“我们不会为了市场而市场,比如眼下网络上呼声很高的《红楼梦》、《梁祝》肯定不会拍,一个是爱情,一个是消沉。像《花木兰》、《西游记》、《射雕英雄传》都是从中选择大情大义、家国情怀的正能量部分来实现。只要对青少年没有副作用,古今中外的好经典都可以吸收。”

  潘礼平信心十足的表示,想把《小戏骨》做成“百年老店”,“可以计划的话,拍一百年都可以,因为它创作了一种新的审美,开拓了一块新的领域,前提是把东西做精做好,这样永远可以拍下去。”至于会不会考虑原创作品,潘礼平表示也并不排除这种可能,“很好的原创会考虑,但翻拍经典的空间很大。经典创作不容易,以前都是举全国之力,我们现在翻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背后的力量很强大。我们祖先甚至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精华都可以通过他们来向世人传递。”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冯遐

  网友点评

  @1:中国电影演员中普遍丢失的“认真”被一群孩子找回来了。

  @2:在微博看了预告片和片花后,激起好奇心,小戏骨版《白蛇传》把《新白娘子传奇》全剧压缩到了90分钟左右,保留了主线剧情和经典桥段,部分场景神还原,既保留了童年回忆,又有满满的新鲜感,迷之好看,迷之感动。

  @3:虽然让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演成人还夫妻情感牛鬼蛇神仇与爱的细思极恐,但讲真,这么大的孩子演技可以完爆80、90后里某些小花旦、小鲜肉了!真不知道他们看后怎么想?

  @4:虽然小演员比现在某些偶像还走心,然而,偶不喜欢孩子干大人的事,比如要生要死的。孩子就应该享受属于孩子自己的乐趣,装什么大人,此风不可长。何况创意全是别人的,看你有意思么,不如看原版,你们总胜不过原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