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家长"陪读"晚自修引争议 不可盲目跟风效仿

kina 2017-01-03 10:36:01 手机版

   当前,陪读现象愈演愈烈,也让不少家长和孩子“不堪重负”,日前,陪读现象甚至发展到陪读晚自修的程度,并且在很早之前就有先例,对于“陪读”晚自修,有人认为有利于协助班级管理,也有人认为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的养成,总之是众说纷纭,对此,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个月之前,广东江门市培英高中开启了晚自修“陪读”模式,家长可自愿在晚修期间,到孩子所在课室,参与教学管理,和大家一起上晚自修,此举在江门学校是首开先河。(1月2日《广州日报》)

  其实,家长“陪读”晚自修早有先例:山东威海一中国际部曾邀请有意愿的学生家长进校,和学生们一起上晚自习;而在湖北武汉蔡甸区汉阳一中,轮流“陪读”的家长清晨6时30分就要到校,与高中生们一同上课、跑操、到食堂就餐等,直到晚上9时30分上完晚自习才回家。

  无论是自愿还是受邀,“陪读”家长的尽忠职守在客观上确实有利于协助班级管理,课堂秩序、学习效率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家长也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许多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不过,模式可以复制,成效却未必亦然,如果其他地区或学校就此盲目跟风效仿,或许结果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学校都具备“陪读”的条件。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时机和条件中孕育而成,也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中才能获得预期 的效果;如果无视自身的客观实际而生搬硬套,结果多是东施效颦或虎头蛇尾。不可忽视和否认的是,不同学校之间在区域位置、经济条件、历史传统、自身定位、 生源质量、家长结构、教师素养等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家长在年龄阅历、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工作性质、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参差不齐。自愿,或许响应 者寥寥无几;摊派,则有强人所难之嫌。当新奇感和新鲜劲消失殆尽,“陪读”模式还能走到多远有些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陪读”现象本身有利有弊,业内人士对之也是褒贬不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陪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让其备受诟病。比如在能力上,孩子的 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会得到弱化,强烈的依赖感会让“长不大的孩子”们更加弱不禁风;在精神上,“无微不至”的“陪读”无异于“看管”,更容易增加孩子的学 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在性格上,毫无“留白”的运转模式会剥夺本该属于学生的自由,不利于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人际关系上,如此看似完美的家校合作实则将孩 子置于不被信任的境地,自以为是的良苦用心未必会有“好报”,说不定反会遭到无形的抗争和抵制。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适当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成才道路上必备的精神营养。但陪伴式教育并非“360度无死角、24小时无间断”的严防死守,而构建全方 位、立体式的监控体系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不妨把重心放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在张弛有度、规范民主的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中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自觉、 自我、自律的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文/卜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