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手抄报作品对于小学生有许多好处,可为什么手抄报这么好,这么有用,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孩子会反感做手抄报呢?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不会制作手抄报。
一般老师只叫他们做手抄报,讲一下格式和要求,然后就让他们去做了,有一些绘画技能的学生还可以,但那些平时不喜欢画画或绘画水平比较差的同学,他自然就觉得很难了,不会做就乱画,交上来时,难免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他们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老师一布置做手抄报,他们就头疼。
对策:制作手抄报由部分到整体,教给方法。
对于刚开始学做手抄报的学生来说,先不要马上让他们制作大张的手抄报,先从小张的做起,先把一张8开的手抄报纸裁成四份,一周做其中的一小张,在周五的时候,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范图,边框可以是方的,也可以是圆的,字的方向可以是横的、竖的,也可以是斜的,插图可以是动物的、植物的,也可以是人物的等。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但要求具有一定的价值,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老师把这些制作报纸的方法,分成4个课时,一周渗透一点,并对学生的小报进行面对面的点评,表扬好的同学,鼓励进步的同学,可以把他做的好的小报装订在一起,就变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图书,让全班同学阅读,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一些做不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帮他改正。
当学生做完四份小张的手抄报之后,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时间,这时,你再让他做一整张的手抄报。可以拿一份真正的报纸,让他们看看,知道一张报纸应具备的要素:报头、期数、主编、日期等,也可以让学生去书店看一些优秀手抄报的样本,模仿练习。
一整张做完之后,展示部分做的好的同学,以供大家效仿,每个月点评一次,对手抄报的排版设计进行指导,相信如此训练下去,一个学期以后,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做手抄报的一些技能,做手抄报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原因二:对手抄报失去兴趣。
孩子们刚开始做手抄报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千辛万苦做出来的手抄报,被放置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无人问津,他们就会觉得:原来手抄报就是知识抄来抄去而已,也没什么作用,久而久之,她们就会对手抄报这个作业失去兴趣了。
对策:对手抄报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做手抄报产生兴趣,才会想方设法去阅读、去思考、去设计,很多老师也想了一些办法,鼓励学生去做手抄报,比如:把她们的手抄报贴出来展示,给予物质奖励等,但学生为什么还是依然如故呢?原因在于没有读者。
潘新和教授曾说:“文章写好还只是半成品,须待读者阅读之后,通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才有意义的生成。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手抄报也是一样的,办报纸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让读者看的吗?如果一份报纸没有读者的话,那他自然就办不下去了。学生的手抄报缺少读者,“生成”不了“意义”,这样的作业怎么会使人喜欢?要使学生的手抄报成为一种“公众媒体”,必须给手抄报一个呈现的平台。没有平台,文字只能白纸黑字地留在纸上,不能活跃于读者的视线里,活跃于读者的心头和口头。因此,我在教室的一角,开辟了一个“手抄报展示台”,把孩子们办的手抄报都挂出来,让所有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看,大家评头论足,制造一个舆论的氛围,这会让那些“主编”们有所压力,这种压力就会转化成学生办手抄报的动力,为了让自己办的报纸得到好评,大家都会绞尽脑汁,用尽浑身解数,设计精美的图案,选择精彩的内容,无形中提高了手抄报的质量。
同时,手抄报还是班级的一种资源。孩子们一人搜集一点信息,那么合全班之力,不就汇集成了知识的海洋,它集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等知识于一体,是班级的重要资源。我还会利用这一平台,让同学们把自己写得好的作文发表到自己的手抄报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和评议,变“作业”为“投稿”,学生也拥有一个读者群——班级同学,同学之间会有口头的对话、交流,也会有书面的“作文争鸣”,我有时让学生背诵优秀的作文,他们还会选择手抄报上的同学的优秀作文来背,这无疑是对这位同学莫大的鼓励,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手抄报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合理有效地发挥手抄报的作用,才能真正将手抄报“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