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母亲爱唠叨 孩子容易患智愚症

小崔 2015-04-17 10:56:39 手机版

  对于很多的新手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真的是需要从多方面来学习的,因为自己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可能就会因为父母的一些话或者是其他的东西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哦,所以父母要多多注意。

  有位母亲,经常当着她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这孩子只爱听故事,不爱讲故事;爱乱画,不爱写字;胆子大得谁都不怕……果然,孩子上学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爱自己乱画而不愿写字,常常不顾老师的劝阻与批评破坏课堂纪律。老师和家长都以为他是个弱智儿童,可智力测验结果表明他智力正常。最后经专家鉴定,孩子患的是“诱导性智愚症”,其成因很可能来自他母亲那经常性的口头强化。

  积极暗示,懒散者也会大变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这样的试验:当时美国招募了一批不三不四的人到前线打仗,他们纪律散漫,很不听指挥。后来,当局请来心理学家帮助管理,心理学家要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人写一封信。他们很高兴,但都不知写些什么。于是,心理学家就将信的内容拟好,要他们自己抄一遍。信的内容是要他们告诉亲人,自己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立战功等,每次的内容都基本相似。半年之后,他们竟一个个都变了样,变得像信中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是什么力量致使他们变好了呢?——就是那良好愿望的暗示作用。这个试验说明:人都需要给予积极的关注。成年人况且如此,更何况孩子?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多给孩子以积极的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是指对孩子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孩子拥有正向的价值观。

  给孩子“新鲜的油煎土豆片”

  孩子都渴望得到关注,然而,对儿童的好言行、好品德,有些父母每每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及时给予微笑、赞扬等肯定表示。只有当孩子不听话或有越轨行为时,才给予管教。结果,在儿童头脑里形成的结论是:只有犯错误闯祸,才会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于是,坏习惯反复强化,最后几乎根深蒂固,出现“屡教不改”,甚至“打死也不改”的后果。

  美国儿童教育学家多德森博士曾打了一个比喻:新鲜香脆的油煎土豆片比半生不熟的土豆片更受人欢迎,然而对一个饥饿的孩子来说,假如他能得到的唯有后者,他也一定会吃得很香。这个比喻就是说,孩子在精神上首先需要的是得到关注,即使那种关注来源于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批评,他们也会充满期待。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孩子,把没完没了的批评贬低变为细心观察孩子的长处和微小进步,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赞许。尤其在客人面前,父母不妨夸夸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这样就强化了好行为,也淡化了坏行为。想想我们自己,一些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的形成,并不是因为经常受到批评,而是因为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使自己的自尊、自信得到满足而形成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总是抱着过于消极的态度,因为担心孩子形成不良习惯,而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特别关注,甚至一天到晚唠唠叨叨挂在嘴边,那么,这种特别关注只会让孩子更加“我行我素”。本文开头那个“诱导性智愚症”的孩子就是这么来的。

  换个角度,发现孩子的亮点

  当然,肯定和赞扬孩子时要实事求是,不可言过其实,或按自己心目中的要求去胡乱肯定,这样孩子会很反感的。有一位中学生告诉我,他父亲在表扬他的时候,他总觉得比打他一顿还难受。需要指出的是,许多父母亦知道要多肯定孩子,但在他们眼里却难以发现孩子有什么长处和优点。如有的父母在咨询中讲了孩子一大堆缺点或不良行为,把孩子讲得一钱不值,要他谈谈孩子有什么优点和长处时,却几乎交“白卷”。所以,父母不仅要知道孩子需要积极关注,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予以鼓励。

  如老师提问时,有学生总是抢答,以致扰乱课堂秩序,一些老师往往只看到这一消极影响,认为学生是想出风头或存心捣乱,便予以批评,却没有看到他有可能是对课程很有兴趣等积极的动机。又如孩子犯错误后,老老实实不敢出声,你不要只以为他是怕受惩罚,加以嘲笑或训斥,而要看到他心中的懊悔,肯定他的态度诚恳和知错想改。

  总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