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2014年儿童家庭教育有哪些舆论热点

fby 2015-01-07 15:20:40 手机版

  2014年已经过去了,崭新的2015年已经到来,2014年,儿童和家庭发生的那些事成为了舆论热点呢?下面小编给大家盘点了一下2014年十大舆论热点,一块来看一看吧。想要了解更多最新儿童相关资讯消息吗?请看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家上学。

  1、家庭教育立法有新突破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2014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妇联向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吁请全国人大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从法律上规范家庭教育的主体与相关责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据闻,目前“家庭教育立法及其制度建构研究”已在积极进行中,预计今年上半年立法建议稿有望出笼。在国家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过程中,各地也纷纷先试先行,例如重庆市已率先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当地立法规划。

  2、“家风是什么”报道引发全国大讨论

  自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在去年春节期间播出后,引发了一场全民性关于“家风”问题的大讨论。相关报道遍布各媒体,成千上万网友通过网络、微博主动发声、跟帖、点赞,晒自家家规、热议家风;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开讲座、出镜做访谈,通过各种方式发表评论、见解,解读什么是家风、家风传承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如何培育良好家风等。人们在谈古论今中重温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教从家始、育人先立德的道理,对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功用和内涵又有了新认识。这场始于媒体、牵动了千万家庭的大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引领了重视家庭教育、塑造良好家风的社会新风。

  3、反家庭暴力法没有忘记孩子

  经过近20年呼吁,反家庭暴力法终于从遥远的目标进入国家立法层面。11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家庭暴力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法条中大篇幅、大力度保护了“未成年人”,如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因无法报案的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等。人民网评发声,在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打孩子、体罚式教育还被一些人归结于“教育手段”,各种“虎妈狼爸”式暴力家教层出不穷,家长虐待孩子的恶性事件频出,而这些还往往被看作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今天社会,以反家暴法来保障未成年人家庭权益,非常必要,而且迫切。人民网评还呼吁,在新法征求意见中,公众的议题应多放些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家暴和如何让孩子有能力与家暴绝缘方面。

  4、立法机构赞成废除嫖宿幼女罪

  “废除嫖宿幼女罪”再度成为去年两会的焦点,有多位代表、委员就此再提议案。2014年3月2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女童保护座谈会”召开,公布的《2013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显示,性侵儿童的恶性案件仍在全国各地持续高发,平均每3天被媒体曝光一起,受害人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孟晓驷指出,“嫖宿幼女罪”的立法初衷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罪名中的‘嫖宿’二字却将幼女判定为卖淫者,在尚未惩戒施暴者前先把板子打在被害者身上,极大损害了幼女的人格和尊严,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在实践中还被一些人利用,成了‘法律后门’,饱受群众非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她建议,利用目前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法时机,废除嫖宿幼女罪,以严惩奸淫幼女行为,加大对性侵未成年人的惩处力度,并将未成年男性也纳入性侵被害者的范围。面对“废除嫖宿幼女罪”的舆论和呼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9日答记者问时称,人大立法机构已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将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依法定程序推进法律的调整完善。

  5、广州宣布“婴儿安全岛”暂停引起关注

  2014年3月16日,运行仅50天的广州“婴儿安全岛”因不堪重负宣布暂停运行。这是全国第一个被迫关闭的弃婴岛,相关报道立即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上,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自2013年7月民政部下发关于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先后有28个省区市“试水”建立“弃婴安全岛”。弃婴岛的出现让原本隐匿在社会中的弃婴问题表面化,从一开始就牵动了人们的神经。广州“婴儿安全岛”试点共接收弃婴262名(全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远超过开展试点工作其他城市同时期接收的数量。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弃婴激增,凸显了我国儿童大病救助和婚检、孕检等工作的缺失。婴儿安全岛接收婴儿的数量直接说明了我国弃婴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但从弃婴岛的实际运作不难看出,弃婴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形成长效机制,任何一种单兵突进的方式都不可能长久。儿童媒体监测网络分析认为,从源头追溯,把父母的责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也应弃婴的保护之列。

  6、新版小学生守则:做家务成为“必修课”

  教育部去年8月1日至20日,对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在教育部网站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网站在纷纷转载的同时还将已实施10年的老版中、小学生守则同时刊发。与老版学生守则相比,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不见了“见义勇为”,增加了“奏唱国歌肃立”、“积极承担家务”、“热心志愿服务”、“不抄袭不作弊”、“控制上网时间”等新内容。其中,删除“见义勇为”,规定做家务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成为热议的焦点。不少人表示,新版《守则》没了空话,直白语言告诉学生如何做,更加亲民接地气。

  7、中国式父母群体焦虑现象引发热议

  焦虑,几乎成为中国家长的心理常态。2014年11月起,中国妇女报连续推出“焦虑的中国妈妈”系列观察报道,引发热议。文中指出,从怀孕开始,孩子的哺乳喂养、入托入学、考试就业乃至恋爱结婚,每一个生命节点都让妈妈们思虑多多、牵肠挂肚、付出所有。无独有偶,人民网强国论坛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92.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而在全部被调查者中,98.6%的人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现象。

  多位专家表示,家长焦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孩子学习进步,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焦虑状态愈发严重,会逐渐影响到家庭关系与孩子的独立发展。有评论说,社会缺乏应有的安全感、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准变得粗暴而单一,最终都会转变成父母及孩子身上的持续高压,中国父母出现群体性焦虑,几乎在所难免。

  8、点赞还是否定:孩子用50万元压岁钱做慈善

  去年11月中旬,一则为帮助贫困孩子,三名中小学生捐出积攒10余年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的报道出现在各媒体上。该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基金捐助者是在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和小学上学的魏琮泰两兄弟和魏琮泰的同学杨行。现年14岁的魏琮泰成为沪上年龄最小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

  消息传开,引来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有的叫好、有的批评,主要是评判这样做对孩子、对社会的导向是利还是弊,有人甚至还提出了是不是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能做慈善的问题。身为企业家的两兄弟的父亲、专项基金副主任魏宝龙表示,“我们不希望他们养尊处优,对人自私,对社会冷漠,而是要保有爱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方国平回应,善不论大小,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任何人都有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权利。中国妇女报报道汇集读者观点,基本认为,孩子设立慈善基金意义大于争议、“爱的萌芽”弥足珍贵、捐款无关“富二代”身份、“富一代”已经开始走出教子误区,值得点赞和期待。

  9、房娃事件、刘铁男父子案直击官富人家家庭教育硬伤

  “我们家有14套房子,收房租就够了,为什么要上学?”去年秋季开学两个月后,北京一位初中生面对心理咨询师的反问语出惊人,不仅令其父母哑口无言,也迅速引爆社会舆论。光明网教育频道还曾为此展开一场辩论。有专家评论,房娃“为什么要上学”之问直击家庭教育硬伤,房娃厌学折射出的是成人社会功利的价值观和以财富论英雄人生观的弊端。随着社会变革和财富的积累,如果“富一代”忽视精神财富对子女的传承,他们迅速积累起来的财富,势必成为子女成长进步的包袱。

  无独有偶,刘铁男父子案也给“官二代”的家庭教育敲响警钟。2014年党中央反腐重拳频出,一干重量级贪官纷纷落马,而他们贪腐家族化的问题也引起普遍关注。2014年12月14日晚,央视播出专案组提审刘铁男的画面。庭审中,刘铁男嚎啕大哭,痛悔对不起被自己牵连的儿子。他一直认为他在前台办事,儿子在幕后收钱不算受贿,还从小教育儿子“做人要学会走捷径”。家庭教育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刘铁男滥用权力走捷径的“言传身教”,注定了父子俱腐、俱败的结局。“一人不廉,全家不圆”,这给所有为官者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

  上述两件事均提醒为富、为官者父母,你该如何教育孩子,又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10、“杀妹不后悔”给生二胎父母敲响警钟

  《华商报》2014年8月12日一篇“杀妹不后悔”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8月10日,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办谭家村一名14岁男孩用菜刀杀害了年仅1岁半的亲妹妹,并连称“不后悔”。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他杀害妹妹的动机仅仅因为他害怕父母将原本属于他一个人的爱分给妹妹。该事件在各大网站引起热议,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找到新闻评论约3770000个。“杀妹不后悔”让人震惊又痛心,网民也各持己见,议论纷纷。但不能否认的是,这起事件在当前“单独二胎”政策放开的背景下,对广大家长十分具有警示意义。

  生“二胎”政策放开后,想要第二个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数。一项对100位家长的随机调查数据表明:27%的家长会选择生二胎,49%的家长正在为此事纠结。其实生“二胎”不仅仅是多养了个孩子这么简单,教育的责任也要跟上。首先“爱”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爱,无论是“老大”还是“老二”,都要教他们先学会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他人,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