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很重要,每位家长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喜欢打球,有的孩子喜欢绘画。其实孩子的绘画作品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现、它提供了亲子教养方面的答疑,那父母在亲子教养中应注意和尽量避免的问题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
通俗的讲,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很好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困难是由于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心境、身体状态、情绪和期望等,因此父母不能很好地回应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感受,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觉得婴儿初期孩子是有情感、意图的,或认为孩子的情感和意图并不重要,往往过早的,甚至1岁过后,父母就以成人为中心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早熟或具有某些能力和品质。一旦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的联结,他们就让孩子失去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在画室中,孩子就会表现出多动、不安、小心翼翼,情感反应迟滞或过激等,并且可能会偏爱黑色、灰色、棕色等颜色。
2、父母不能与孩子玩耍
父母在与婴幼儿的互动中,太过于指手画脚、过度控制或过度抑制,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玩耍和游戏的价值,或者因为太忙没有时间。父母与孩子共同玩耍,是与孩子一同存在和一同思考的主要形式。没有共同玩耍,孩子就失去了和父母联结的机会;如果父母控制“玩耍”,就会把本来轻松的存在和思考方式改造成说教和呆板、沉闷的体验。孩子在思考、情绪感受和行为动作发展等方面就没有办法整合。这样的孩子在画室中会表现出想象力的缺乏,动手能力差,比较固执,伙伴关系也很难建立,通常他们会选择蓝色、黑色等颜色的画材来表达自己。
3、父母的情感投射和否认
父母把自己纠结的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这会妨碍父母准确地理解孩子。比如,愤怒的父母把愤怒投射在孩子身上,会认为孩子总是针对和击怒他/她,认为孩子脾气不好。过度控制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总是试图反抗他们,让他们觉得发狂。一些父母否认自己和孩子的情感,尤其是父亲,他们把自己严实地罩起来,躲避孩子的情感,也不向孩子表达他的情感。这样的孩子会有很多焦虑和矛盾,很难确认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画室中可能会使用具有强烈对比的颜色。
4、父母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是相反的
有几个家庭,父母对于自己的认知和他们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分裂,也就是说,父母想的和说的实际上是相反的。比如,一位母亲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自由和自主”,但是一会儿又说:“刚才出门孩子说不想穿羽绒服,想穿另一件,我没有同意,坚持让她穿厚厚的羽绒服出门,孩子不高兴,一路上一直说热。”这样的孩子内心往往有很多抗争和委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焦虑、愤怒,但在极力抑制,在画室中会表现出安静、守规矩,但又会试图打破规则,也可能会选择具有强烈对比的颜色。
5、父母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
父母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这往往是父母误解了孩子的需要,因为父母从成人角度出发看待孩子,比如,一个女孩的妈妈跟我说:“孩子非常不听话,不懂事,总是让我给她买玩具,或陪她玩什么游戏,她难道看不出来我一天工作回家已经很累了吗?”。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有强烈地被忽视和不被爱的感觉,容易自卑和情绪低落,在画室中表现出缺乏探索力和主动性,可能会对彩铅有着偏爱和选择。
6、体罚或暴力
父母使用体罚或暴力来治理孩子,可能孩子表面上的冲动行为和不听话会有明显改善,而这一点也会让父母们觉得体罚很有效,使教养变得容易、简单和富有成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过度地体罚或对孩子使用暴力,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使孩子抑郁、自尊减退,内心很难整合,从小到大都会情绪很不稳定。在李凌云自由绘画心理乐园,我只接待过一个家庭是这样的情况,来求助和咨询的是一个七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母亲说:“曾在孩子3岁的时候,因为孩子把爸爸的眼镜弄断了,而把孩子关在没有开灯的卫生间一个晚上,孩子又哭又叫又闹,但是并没有把孩子放出来,想让孩子为错事而受到惩罚,能因此而守规矩,不调皮。”
仔细观察孩子的作品,孩子在画室中使用黑色的水彩笔画了一个封闭的长方体,孩子说是下水道或地下室,里面很黑很潮湿,并说有老虎关在里面,很痛苦、很害怕。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虽忘记了具体事件,但是会把受到的创伤经历内化成具大的恐惧、极度的不安和无助等情绪记忆,如果不及时、持续的干预,这样的情绪记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当家长真正的将孩子当做值得尊重的个体时,也许那才是孩子真正开始成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