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崔 2014-12-10 17:33:08 手机版

  素质教育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从幼儿到小学,到中学,高中,再到大学,素质教育是丝毫不能放松啊,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内容就是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方面的,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目前,素质教育在我国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步地被引进到现在的教育教学当中来。但由于在素质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创新能力差、教育不公平、理论与实践脱轨等诸多问题,引发了论文对目前大学素质教育困境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改革,才能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创新 公平

  [作者简介] 侯颖怡 (1977—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律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4-0020-04

  大学的教育是包括人格教育在内的高等专业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对此杨叔子院士概括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过弱的文化陶冶。”因此,我们就素质教育谈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这么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很多人对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的实质是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全面发展,使之“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步入社会以后能迅速成为栋梁之材。

  对于“素质”这一概念,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提法和理解。人的素质原来指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因素与质地。教育中的素质来源于心理学所讲的先天素质,但又有不同的意义。传统的素质概念认为,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其某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随着素质概念的演变,现在普遍认为,教育中的素质指整个主体的内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即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品格,也就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品格,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以及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底蕴而共同形成的总体品格。知识是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表现,素质高于知识和能力并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本文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取仕”是中国选仕制度的一大改革。科举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和附庸,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

  “应试教育”也培养一些素质。应试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不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本身而是整个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关心应试能力的社会应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割裂的,它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因此,虽然应试可以构成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却是对立的,这正如同片面与全面是对立的。

  我们摒弃“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二、我国大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学生评价标准体系不合理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质量是评价的核心对象,包括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评价及整体水平评价。从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根本目的出发,将学生质量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对象,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其它层次的对象予以评价,是当前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的认识路线和操作路线。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以学生质量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评价并不是以学生质量为唯一评价内容。核心内容不是唯一内容,如果把学生作为孤立的对象来评价,是素质教育的另一误区,同样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将素质教育工作引入一个新的误区。我国素质教育目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学生的成绩说明一切问题,任何事都与成绩挂钩,考核标准太单一,这样考核对很多学生是不公平的。

  (二)创新能力比较差

  纵观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日益成为一国经济能否持续不断的发展、保持旺盛的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面对新的形势,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让我们的接班人在未来的建设中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然而,回首我们的现代教育机制,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是全日制的国民教育,还是业余的职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流于口头和形式。换句话说,现在的教育还是停留在对专业成绩的片面追求上,忽视能力培养和综合索质的提高。学和用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背离。实施素质教育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时代进步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反映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给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以及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教育方针的新发展,是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强调人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然而当代大部分学校教育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不具备起码的实践能力,只能是摇头晃脑背诵之乎者也,大谈理论而不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然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口述者”,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实干能力的“出力者”。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大学创新竞赛都流于形式化。这些高举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大旗的各种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等诸如此类,都难免具有以下两个致命缺陷:第一,竞赛并没有达到推动创新精神在大学生中间普及的目的。往往一个竞赛事先并没有在学校里广泛组织校内的学生预赛,而是指定老师,选派学生成立一个团队。这样的活动当然不能达到鼓励创新,发扬创新精神的初衷。第二,大学生竞赛应该是学生比赛,老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在课上得怎么样、实验指导得怎么样上,可在有些情况下却往往变成是老师之间的较量,各地的大赛也频传舞弊等不公正行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只重教育形式不重教育内容的功利主义,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更多>>看了这篇文章的同学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