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自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良好的教养能够给一个人加分不少,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因此多走许多弯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教养是家长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呢?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中国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
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不客气的孩子被误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个性没有一点儿关系。而且这种没教养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一个人为什么要有教养,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去从头解释。就像说为什么一个两岁的城里孩子出门应该戴上尿不湿而不应该随地大小便,懂的人自然懂,坚持表示不懂的人真的就很难跟他解释了。
三岁的孩子好教,到三十岁再教真教不会。但至少有一个道理我想大部分家长都能接受:要做事、先做人。
现在的孩子未来面对的肯定是一个比现在更广阔、更文明的的世界,如果您认可一些更文明的行为和教养,就要毫不犹豫地从现在开始教育他/她、以身作则地影响他/她。
社会风气再不好,也要以一个更文明的标准来要求他/她,而不是为了仨瓜俩枣蝇头小利培养一个街头斗士,或者那种从小就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傻瓜。
那什么是教养呢?
我觉得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有了这种分寸感,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教养不是压抑,而是自由的前提。在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人的自由与责任伴生、权利与义务伴生。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责任义务在哪里,也就不可能获得权利和自由。那些缺了教养这一课的孩子,猛然到了国外留学,都或多或少会感觉到“不自由”的痛苦,甚至会闯大祸。
一个孩子的教养和他的素质是一体的。没有教养的孩子,并不仅仅是没有礼貌的问题,他们往往也会表现出自私、傲慢、不知感恩、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比如欺骗)。
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反又是脆弱和孤独的。这样的孩子会给周围人尤其是父母带来烦恼,以后自己的人际环境和生活也不会很好。
道理讲了这么多,列一些我认为一个七八岁孩子应该表现出来的教养,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供大家参考。别嫌多,因为真不多,这只是文明社会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而已,我肯定有漏的。
1
声音
媒体对于国人在公共场合呼朋唤友大声喧哗的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用对方正好能听得见的音量交谈”、“对方听不见时要走近前去说,不要隔空喊话”,这是常识更是习惯,要从小教给和养成,否则以后真不好改。
爱吵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
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怎么大声都没关系。
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室内包括家里、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的大吵大闹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请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电梯不是游乐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叫别人的时候要自己走过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门儿喊别人过来,有什么话过去说。我有时候忘了,他们还会提醒我。
●周末你们起得早,我们还想再睡会儿呢。爸妈卧室门没开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闹,不能练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楼下邻居受不了。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不如现在教给他们。
2
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因为轮到自己了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excuse me”/“打扰一下”。(孩子们小的时候肯定是这样的,要慢慢教会他们)
●要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妹妹做这个太积极令人心疼);电梯来的时候让到一侧,让里面的人出来以后你再进去;进电梯以后如果外面还有人没进来要为人家按住开门键(而不是关门键)。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看见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诱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钻,虽然你是小孩儿。
●看到房门、厕所门关着,即使是在自己家,也要先敲门再进去。
3
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些不算是我家的明文规定,因为孩子们很少那么说话。偶尔冒出一句听着不对劲儿的我就会说一下。特别把这个提出来说的原因是,我经常有机会听到国内的小学生们这么说话,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觉得挺刺耳的。
●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不知道怎么回应就说“我不知道”好了。我不替他们说话,但他们不吭声时我一定会提醒:某某刚才问你什么什么.....
●从小不逼着叫人,但会把他们和我的朋友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Marcus; Marcus, 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Hi/你好” 对于小时候很害羞的他俩来说最容易说。所以叫人这件事儿没演化成社交恐惧症,俩人第一次见到别人虽然不一定叫叔叔阿姨好,但会主动打招呼,还爱跟人聊。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但我会提醒:“是不是忘了魔法词啦?”。我发现国内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那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那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别人挡到自己的时候要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然后绕过去,不能硬往上挤。
●家里客人走时一定要送出门口,并且说”thank you for coming"或“再见”;去别人家做客,走时要说“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或 ”谢谢款待“。如果到了他俩睡觉时间客人还没走,要先跟客人道晚安再去睡觉。
●即使收到的礼物不是那么喜欢,也不能说”我不喜欢这个“、”这个我有了诶!“,而是很好地跟送礼物的人说一声“谢谢你!”。如果喜欢的话就再加一句“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