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些科技开始应用在人们生活中,方便了人们,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像北极地区的臭氧就在不断地减少,但迄今为止,还未出现过像南极那样的臭氧洞。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气中存在氟利昂和溴化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人为因素),以及春季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中较长时间的低温(自然因素),是南极春季臭氧洞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在低温(温度低于-78℃)条件下,平流层会形成冰晶云或液态硫酸气溶胶,表面吸附了大气污染物质,在太阳光照耀下,会激发氯和溴的活性,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从而形成臭氧洞。也就是说,只有这两个必要条件合起来,才会形成臭氧洞。
北极虽然更接近人类活动的地区,与南极相比污染更为严重,但是它很难满足形成臭氧洞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平流层低温。
南极地区是一块由海洋包围的冰雪大陆,而北极地区却是一片由大陆包围的冰雪海洋。海陆分布的差异,对大气环流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南极的平流层温度低于北极。虽然北极冬季平流层的温度也能低于-78℃,但在极夜过后的春季,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中的温度大多在-78℃以上,很难形成冰晶云。北极春季大气臭氧通常为400多布森单位以上,比南极地区高100多布森单位,低温持续时间也较短,很难达到形成臭氧洞的标准。所以北极春季没有臭氧洞出现。
虽然当前北极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臭氧洞,但是,在1997年和2011年,由于北极地区春季平流层温度偏低,与氟利昂等有关的臭氧“化学亏损”也很大,臭氧的异常低值接近出现臭氧洞的标准,让大家也紧张了起来。如果北极平流层温度更低,时间持续更长,那么在极端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北极臭氧洞。对此,除国际社会继续积极淘汰氟利昂等消耗臭氧层物质,加强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合作外,各国科学家也正在用多种手段,密切地监视南北两极的大气臭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