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太平洋大家都知道,它浩瀚缥缈,面积广大,东部是亚洲,坐落着绵延细长的岛弧,西部是美洲,挺立着宏伟的安第斯山系。细心地你发现没有,为什么太平洋西侧是岛弧,而东侧是山脉,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许多朋友们都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在太平洋西侧,亚洲的最东部,坐落着绵延细长的岛弧。而在太平洋的东岸,美洲的最西部,则挺立着宏伟的安第斯山系。它们从寒带跨到赤道热带,跨越文化特色迥然不同的众多国家,成为太平洋沿岸一道独特而又瑰丽的美景。人们一般将这条岛弧—沿海山脉区域称为“环太平洋构造带”。但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这条构造带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研究地震的人叫它“环太平洋地震带”——因为这是地震的高密度发育区;研究火山的人则给它取名为“火焰之环”,不用说,这条环状构造带上的火山也颇负盛名。
频繁发育的火山和地震,不仅让人对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形成原因充满了好奇,更让人们产生了迫切了解它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现代板块构造学说告诉我们,太平洋板块向东与美洲板块相向运动,向西与欧亚板块相向运动。由于大洋板块密度较大,因此太平洋板块遇到两侧的大陆板块时会往大陆板块底下俯冲,深深插入地球内部。板块相互摩擦的地区,形成长长的V字形凹陷地带,出现深深的海沟。
太平洋板块在西侧与欧亚板块相遇,俯冲时向下弯折得非常厉害,与上层欧亚板块接触摩擦相对较少。因此,太平洋板块受到的阻力小,俯冲速度大。高速俯冲时,只有一部分板块物质能够迅速与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岩浆,这些岩浆在距离海沟不远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从而造就一系列火山岛弧。继续俯冲的板块物质到达更深更远处时,形成大量的岩浆。这些岩浆上涌后,在岛弧后方也就是距离海沟更远的地方,形成一个规模较小“洋中脊”(本质是一种扩张带)。这种小型的洋壳扩张导致岛弧后方地壳成为大洋型地壳,进而凹陷成为弧后盆地。今天的日本海就是典型的弧后盆地,其中存在着与洋中脊非常相似的洋壳扩张带。
太平洋板块在东侧撞到美洲板块,俯冲时难以向下弯折,而是与上层板块紧贴在一起。因此,太平洋板块俯冲受到的阻力大,速度小。这种俯冲极容易发生大地震。在慢速俯冲下,绝大部分板块物质在距离俯冲带不远处就形成岩浆,大量岩浆上涌直接刺破前方的大陆,在陆地上形成宏伟的线状山系。由于没有物质深入极深处,也就不会形成弧后盆地。所以在太平洋东岸没有岛弧,只有沿着俯冲带分布的高大山脉。
那么,太平洋两侧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俯冲模式呢?原因可能有多种。有人认为与上面大陆板块的构造运动有关。比如,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菲律宾海板块向西推移等,都有助于太平洋西侧弧后盆地的扩张。也有人认为与太平洋板块两侧俯冲板块的年龄有关。比如,太平洋西部洋底形成于侏罗纪,比东部洋底要老一些。较老的大洋板块经长期冷却逐渐变得更重,重力下拉作用更加强烈,致使下插板块陡倾,弯折更厉害。
只要太平洋还在向两侧的大陆俯冲,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发展便不会停止。太平洋板块不断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太平洋的洋中脊。热地幔从这里上升,并向两侧流动成为板块下部软流圈的驱动力。漂浮在软流圈上的太平洋板块,在下部驱动力的带动下,持续地向两侧扩展。如果有一天,太平洋中脊的热驱动力停止,或者整个洋中脊都俯冲入海沟中的话,“火焰之环”的发展史,便要画上一个终止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