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为地震儿童撑起心理保护伞

书之意 2015-04-14 09:19:33 手机版

  今天是2015年4月14日,看起来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日子,其实不是的,今天是玉树地震5周年纪念日,在那场灾难中玉树2698人遇难了。谈起地震灾难,其实影响最大的还是孩子,为此在这几天北京举行了一个心理学会议,关爱儿童一起来了解俄一下吧。

  裂缝和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儿童占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30%~50%。经历各类突发应激事件的儿童、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创伤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其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中科院心理所灾害心理援助与创伤研究青年创新团队主任刘正奎曾在当地给受灾儿童做心理辅导。当时,一个3岁孩子的绘画引起了他的关注:两条长长的线条周边是各种各样的小线条。他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的回答是“长线条是血,小线条是裂缝”。

  另一个六年级孩子的绘画也让他很惊讶,人物在欢笑,也有着美丽的大树和小草,但包围着这些的却是一条红黄相间的大蛇。“应激事件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高于成人,而它们又有着相当的隐蔽性。”刘正奎说。

  对汶川地震后直接受灾的学生群体的调研显示,灾后半年PTSD的发生率也在15.8%~21.2%之间,特别是伤残儿童,半年后PTSD的发生率是42.1%,远高于健全儿童的19.0%。

  研究表明,经历地震、飓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性侵犯等人为灾难半年后,有14%~90%的儿童青少年会罹患PTSD,并且50%~75%的创伤儿童症状会延续到成年。

  最缺专业的人

  在紧急灾害发生时,家庭和小区结构的分裂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也会严重影响成长中的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小时候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被发现,以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张侃说。

  要解决问题,势必要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援助。“灾难后,儿童各方面都处于脆弱敏感阶段。”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说,而国内因为相关保护的局限性,容易使儿童在随后的受助过程中遭受“二次创伤”。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北川中学心理援助站站长龙迪告诉记者,地震后有些孩子会突然变得不听话、调皮等,而老师发现后会训斥他们。“老师们并不知道,这是孩子心理应激的反应,这些恰恰源于对灾害的恐惧,训斥只会加深恐惧。”

  除了自然灾害外,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事件也频发。性侵犯、虐待、拐卖等儿童保护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暴力伤害会给儿童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很多孩子会在心理上拒绝成长,造成儿童智力发展迟缓。”香港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林玉叶说。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我国在儿童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研究与干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之家,在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教育、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会对社区所有的儿童进行登记,希望把所有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中;我们不缺设备、不缺钱,最缺的是专业的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的人。”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说。

  鉴于事件对孩子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影响会长期存在,甚至影响一生,在胡锦星看来,必须建立儿童保护的长效和有效机制。“要严格遵守科学性,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正能量注入他们的心理健康管理之中。”他说。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使得保护队伍具有自我发展和造血功能,也在专家的讨论之中。“未来的儿童保护,单靠政府的力量已经不够。”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张建新说,必须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建设和培养大规模、有序的心理援助模式和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