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一年五万元的学前教育课程 你家孩子上的起吗

kina 2015-12-17 09:27:05 手机版

  一般来说,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一大半,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家长们不再只是希望孩子学会读书识字了,而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个拿的出手的学历。这也代表着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随之大幅增长。但是真的是花钱越多孩子就会高人一等吗?

  为子女花钱,中国的父母大都特心甘情愿,尤其是花在未成年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上。于是,精明的商家和资质良莠不齐的各路“教育业内人士”纷至沓来,为父母们迅速铺出五花八门的“花钱之路”。这些花销到底值不值?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案例,并请到北师大早教专家“点津指路”。

  案例一

  学玩:一年花五万

  去年,王先生37岁时,爱人给生了个宝贝女儿,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小康家庭、拿月工资的夫妻俩并非大富大贵之家,但为了爱人和宝贝女儿,王先生花费10万元让母女俩舒舒服服在月子会所呆了俩月。

  在会所里,一个早教公司的老师来宣传某个入户陪玩儿玩具的课程,离开月子会所后,王先生给女儿买了一年4.88万元的套餐,48节课。“我们这个是最便宜的了,一个老师对一个孩子,最贵的一年18.88万,多位老师对一个孩子。”王先生告诉记者:“我觉得孩子这一年来玩儿的还行,但这位入户的年轻女老师具体的资质我还真不清楚,听我爱人说问过她可能是幼教专业的吧。”

  据了解,这个价格不菲的课程就是老师入户带着孩子玩儿不同的玩具,以及推荐家长去让孩子在不同年龄月份该玩儿什么玩具,每个月还要在表格上测评孩子的大动作、社会行为、精细动作、智力发育、家庭微环境等等,分低、中等、优秀不等。“比如老师刚来时会重复向孩子介绍自己是谁,每次重复播放一个歌曲,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五官,教孩子扣瓶盖儿,和孩子玩儿双手倒腾绳子,再让家长买一个存钱罐儿往里放硬币,以促进手指灵活。再比如带来一个塑料大碗,里面垫好垫子把孩子放进去坐好,然后晃动大碗,练习前庭平衡,以后孩子走路不容易摔跤,也不容易晕车。再比如几个月该看黑白闪卡分辨基础颜色了,该可以连续翻身了,该可以靠坐、独立坐,该可以爬了,该买爬行隧道了,该可以原地站着双脚跳了,都有具体日期表及相关训练、建议。”

  如今,王先生的女儿已经一岁出头,入户老师给出的综合评价是“一岁+”,“感觉女儿比同龄孩子要强,就觉得这钱花得值。每个家庭消费观点不同,我愿意为女儿掏这份钱。”王先生说。

  案例二

  保险:从200到2万

  李先生亲戚家的保姆,被亲戚的闺女无意中戳伤了眼睛,结果保姆治疗眼睛花了1万多,亲戚只好赔偿。“自打听说了这件事情,我就开始担心我闺女也会惹类似的祸。”李先生十分忧心,赶紧为才1岁多的小女儿买了个“熊孩子”险,这个保险分几种,比如最低一年60元的那种,是万一孩子伤到别人、自己也受伤了,只赔付别人不赔付自己。还有最高一年200元的,是受伤的双方都赔付,以医院诊断证明为准。

  其实,李先生为女儿买的保险远不止这么点儿钱。担心女儿惹祸、担心女儿生病,同时又心疼女儿不想让宝贝受一点儿苦的李先生,还在女儿百日时为她买了一年3万元的“洋”保险,可以在几乎所有北京的私立高端医院就诊。“这个保险800万以内的看病花销都全包,还包含1.7万元的疫苗、紧急医疗转运费等。社区医院的疫苗是免费,可是人多啊要排队,我不能让女儿受这个罪,公立医院也是啊,人太多,会交叉感染,不想让她受罪,必须舒服。紧急医疗转运费呢,我考虑万一带女儿去外地玩儿的时候她突然得病了,怎么办……”

  事实上,李先生的女儿在近一年里,除了打疫苗以外,只得过一次新生儿发热急诊,一次感冒鼻塞。

  案例三

  涂鸦: 一节课收费300元

  杨先生不久前带着四岁的儿子体验了一次“创意绘画”课程,一小时的时间内,老师带着几个孩子用盐粒、颜料、吸管等材料粘在一个小板子上,“创作”了一幅主题是下雪的“作品”。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完全不同,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使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整个过程充满了笑声和互动。

  据老师介绍,“创意绘画”与普通的绘画班完全不一样,重在帮助孩子在作品中实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孩子使用的绘画材料也突破了传统的画笔、颜料,而是主要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纸片、树叶、纸壳等,通过玩耍的形式,让孩子跟着老师一起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作品。

  杨先生则发现,孩子在课上确实玩儿得挺高兴,但整个课程与家长心目中传统的“美术课”相去甚远,未涉及美术的基本技巧。虽然杨先生不主张让孩子过早学习绘画技巧,但这种完全以玩为主的“绘画课”似乎也看不出在绘画方面有什么启蒙意义。“他自己在小区里也会和小伙伴们捡树叶、瓶盖儿和小棍子挖土、乱摆乱画、搭东西之类,我想不明白去教室里坐着干这些会比在大自然里蹲着干这些好多少。”杨先生说。课后,老师向家长们推荐购买课程,价格大约为每节课300元左右,去体验的五个孩子,有三个孩子的家长掏了腰包。

  案例四

  机构:一年2万多

  钟女士是一位中学老师,自己虽然身为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仅有2岁10个月大的幼子的早教报班问题也很头疼。“我周围的年轻老师们,也都为自己的孩子报早教班、业余爱好班,所以我也咨询了我的一位同事,约了一次她闺女上的早培训的试听课,销售推荐时表示主要是激发孩子天性、创造力、社交能力的。一年要2万多元,一周两次课。结果,试听课让我完全放弃了报名。”今年6月份,钟女士带着儿子如约来到位于一家商场的培训地点,接待她和儿子的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姑娘,她拿着个报名表,热情地告诉钟女士,教室在哪里,10分钟之后开始上课。

  教室外面有免费向小学员们提供的游乐区,钟女士的儿子自然赖在这里玩儿上了,到了上课的时间也不走进教室。于是,那位接待的年轻姑娘走过来,硬拽着钟女士儿子的手,生硬地说:“上课时间到了,你必须进教室,教室里很好玩!”但钟女士的儿子死活不愿意走进教室,甩开这位姑娘的手,爬上儿童滑梯。姑娘又劝说了一会儿,依旧无果。然后这位姑娘就严肃地对站在一边观察的钟女士说:“我感受了一下,您的孩子这是性格比较不合群,非常不听话,很需要上我们的提高情商、社交能力的课程。要不然,他上幼儿园的情绪调整会非常困难。”

  “听完她的话,我客气地表示也不用去试听课了,这个班也不用上了。”钟女士说:“儿子平时开朗活泼,十分调皮爱动,见陌生人时经常主动打招呼。仅仅10分钟生硬的和孩子接触了一会儿,就‘诊断’儿子不合群,本身就很不科学。这么小的孩子如此贪玩是天性,但这位姑娘根本不会用孩子的方式去沟通和引导。虽然当天这里小学员很多,但我却不放心花这么多钱把孩子交给她们培训。”

  专家说

  刘翔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认为,应当区分什么是心理的正常发展与落后,目前三岁前的孩子的发育指标多是针对落后孩子的,也就是说,更加具有临床诊断的意义,也就是说那些“表格”更适合鉴别发展落后的孩子。可有些不良商家会用这些指标来指导正常孩子,并针对这些指标进行训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正常孩子不需要特殊的感觉动作训练和智力发展的训练,只需要顺其自然地发展就可以,一些能力到时自然就会。记得有些幼儿园教小学才该教的识字,结果一二年级这些孩子不学语文了,因为全学过了,但是到了三年级以后,这些孩子落后了,因为他们对语文不感兴趣了。我觉得,三岁前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爱与沟通,健康的人格更加重要,父母要腾出大量时间,自己去与孩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

  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不要自己先焦虑,焦虑的家长自己悲观,缺乏安全感,努力在孩子身上寻找安全感,于是对孩子的要求近乎完美,于是不惜花费重金去“培养”孩子,通过这种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他们是想缓解自己的焦虑。不仅如此,焦虑使某些家长还会放大孩子的缺点,整日批评与责备,令孩子自卑。焦虑情绪与积极情绪有一个相反的特点,就是使人变得思维狭隘,只盯着局部而忽视了整体。焦虑的家长无法直面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整日为孩子担惊受怕。不是担心孩子受苦,就是担心孩子安全,不相信孩子具有成长的潜能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经常非理性的满足孩子各种需要,即所谓的溺爱。

  所以,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想要选对培训课花对钱,最关键的一个前提是自己要基本自信和积极,自己要“身教”,自己要先去善待他人,而不仅是花钱来控制和改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