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8岁男孩参加越野赛引热议 若是好苗是否该助长

kina 2016-05-20 13:21:22 手机版

   在众人的眼里,8岁的孩子大概就是个成天抱着玩具不舍得松手的娃娃,可是没想,人家8岁的娃娃已经站上了国际越野跑挑战赛上,并且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不是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呢?对此,观众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人指责“拔苗助长”,有的感慨其天才表现,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本期特邀嘉宾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 胡利军

  五月处于青年节与儿童节之间,我们也将目光放在了一些与“未成年”天才相关的体育事件上。日前的2016北京国际越野跑挑战赛上,一位8岁的男孩参加了TNF 50公里组的比赛,并以14小时的成绩完赛,引起一片哗然。近日,组委会以转让参赛名额的原因取消了这位8岁男孩的成绩。而在上周的F1比赛中,红牛车队年仅18岁的荷兰车手小维斯塔潘一鸣惊人登上颁奖台最高处,刷新了F1最年轻分站冠军纪录。

  这两件事的最大争议点在于两位参赛者的年龄与他们对应的比赛来说太小了。有人谴责8岁男孩的父母和号码布提供者,对未成年人灌输不负责任的价值观。而维斯塔潘自去年登陆F1后就争议不断,前世界冠军维伦纽夫甚至放言让这么年轻且缺乏经验的孩子参加比赛是F1的耻辱。一边是令人咋舌的天才表现,另一边是“拔苗助长”的指责。在体育界这种争议并不罕见,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本期三言两拍特邀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胡利军来对此进行探讨。

  拔苗与否,差别对待?

  白志标:低龄儿童参与专业化训练甚至比赛引发的争论并不新鲜。一个8岁的小孩儿进行50公里的越野赛而且还完赛,就算不是因为弄虚作假被取消成绩,仅是8岁和50公里这两个词汇就足以让人惊讶。我记得北京奥运会前,同样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一位父亲带着8岁的女儿从贵州跑步到北京“支持奥运”,完成了上千公里的行程,当时就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都将矛头对准了其父亲的“拔苗助长”行为。当时我采访那位父亲时,他也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那是他的亲生女儿,是自己充分了解女儿的身体情况才在当时做出那样的壮举。我想,这位参加50公里越野跑的8岁男孩的家长同样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这个能力。

  我的看法是,就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应该过早参与到这种大强度训练或比赛中,理由呢我借用很多专家的说法,因为小孩儿的身体还未完全发育,过早大强度训练和比赛会影响到其健康,但对于确实有天分甚至是一些竞技性项目的孩子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事实上就竞技体操、跳水等技巧性项目而言,很多运动员就是从几岁开始就进行专业化训练和参加比赛,国际单项组织乃至国际奥委会不允许低龄选手参赛也是考虑到运动员的健康问题。

  胡利军:我是强烈反对让这么小的孩子参与到这种虐人的类似考验身体极限的比赛中,不管是你说的从贵州跑到北京的那位父亲,还是这次让8岁儿子参加50公里山地户外赛的家长,我毫不客气地说,他们就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健康考虑过,说得彻底些,是非常不人道,更多是持一种功利心理,不是希望孩子早早出名自己跟着沾光,就是想从中获得什么名次将来能利用得上。我不否认这些孩子可能有这方面的天赋,但这绝不是这么小就出来参加这种成年人都随便谁能应付得来的考验身体极限的赛事。

  想想看,一个8岁孩子的身体在应对50公里越野赛时是什么状况,成人都会处于一种高负荷状态,而小孩的身体结构、骨头成分,内脏器官等都发育不完全,不要说没有一个科学的保障团队,就是有都难以保证不会对小孩的生长留下负面影响。至于你说的有天分或个别项目要求,即便如此我也不赞同过早大强度训练,尤其是那种没有科学依据仅凭经验的训练。另外,我想说的是,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与马拉松等长距离跑项目还有很大差别,是一种技巧训练,但也绝不能不计后果的一味采用高强度大负荷做法去追求成绩。

  钟秉枢:我觉得前面说的8岁孩子户外极限跑和17岁青少年F1拿冠军得分开了看,前一个事件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是绝对不合适,因为就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参与体育运动更多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内容,培养的是一种体育兴趣、体育精神和运动习惯,而并不是追求成绩,而这个案例已经不是简单地通过运动来达到体育教育目的了,可以说是拔苗助长了,就算这个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也应该循序渐进来发展;至于说那位18岁的荷兰车手夺取F1分站赛冠军,我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应该说很正常,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适应类似F1这种越来越智能化的运动,看一下电竞项目,有几个年纪大的选手呢?

  年龄限制,埋没天才?

  白志标:前面我也说过,对于那些天才少年的体育之路需要区别对待。在体育界存在着大量的天才,他们在很低龄之时便表现出很高的运动天赋。如果以严格的年龄规定来限制参赛,那很可能会让运动员白白蹉跎了时光,而且会影响到竞技成绩。比如奥运多金王菲尔普斯在2000年参加奥运会时就仅仅15岁,伏明霞更是14岁就获得了奥运冠军。而在足球场上,也不时会有十五六岁的少年球员登陆顶级联赛甚至世界大赛。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反对针对大多数孩子的体育训练或体育比赛方面存在的拔苗助长,但绝不能一刀切,因为不同个体、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过,这就更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尤其是针对那些有天赋的少年,要防止过度开发。

  钟秉枢:我觉得没必要过分担心,因为年龄上的限制而认为会埋没天才。我们有句老话,是金子终究会发亮,到现在依然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是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是两个体系,从前者来看自然不能以追求成绩为主,承担的是教育功能,但从后者来看则无疑追求成绩是放在重要位置的,那就需要在训练上有着科学而严格的要求,并通过不断的比赛来检验和提升;二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参赛,无论是国际体育单项组织还是我们国内体育部门,都有着严格的年龄划分规定,根据年龄差别设置对应的赛事,这就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和所能承受的训练和赛事强度,另外就奥运会而言,国际奥委会针对不同项目也有着不同的年龄要求,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有天赋的运动员因为年龄限制问题而埋没。

  胡利军:其实所谓的年龄限制与出成绩并不矛盾,在参赛年龄上的限制是为了更好保护运动员能健康发展,正如钟院长说的,国际体育单项组织有的发展历史已经上百年,对于各自项目的特点、年轻运动员的保护等有着成熟的经验了,设定了那么多不同年龄段的比赛,而且我们从基层到地方到省乃至国家队都有少年队、青年队,所以我们根本无需担心天才运动员出不来这个问题。我们倒是需要关注现在那些各种名目的所谓的大众健身比赛,尤其是这两年的跑步活动,比赛距离越来越长,而多个马拉松也取消了那种健身功能的短距离项目,不仅成年人追求全程跑,而且很多青少年也以此为目标,我一直在说,马拉松是个极限运动,并不适合作为健身目的的平台,尤其是青少年,而且大多数人并不能得到专业保障团队支持,对身体的损耗可能数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广州日报记者白志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