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初中生手写"诉状"告父母 只为争取2小时玩手机

kina 2016-11-04 10:28:27 手机版

  当下,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不仅是成年人,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都各自持有一部手机。一方面,虽然是便捷了孩子与家长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家的忧虑。不少家长纷纷担心孩子玩手机成瘾耽误了学业,于是便没收了孩子的手机。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这是一封诉状,如果您二位阅毕愿意与我方庭外和解,我不介意撤诉……”开学两周后,市民王先生和妻子收到了儿子的一封信,一开始俩人有点蒙,就因为不让孩子玩手机,现在他们居然成了“被告”。

  这是一起“家庭官司”。没有律师,没有正式开庭,只有一纸诉状。在这场没有法官的“家庭庭审”中,这份“诉状”触动了家里的每一个人,一场有关手机的沟通再次重启,最终,一则庭外和解“协议”就此达成。这则协议,甲方是济南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王晗(化名),乙方便是他的父母。

  近日,记者拿到了这则协议书——《有关王晗2016年秋-2017年春上网时间的安排初步协商》,甲方王晗,乙方王晗父母。开头是这样的:“近日来有关甲方上网时间的问题,双方展开多次讨论而讨论未果,为了保障甲方得到合理安排以及家庭的和谐,由甲方草拟一份协议,特予父上、母上过目……”

  清秀的笔迹、郑重的承诺,一份协议,两封亲笔信。一个13岁的孩子用字里行间的陈述,让父母转变观念,最终,经过半个月的据理力争,王晗为自己争取到每周两小时的“手机”时间。

  起诉:玩手机被母亲说成“品行不端”

  自从上了初中之后,王晗(化名)发现自己能够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能够见到手机的时间都很少。与之对应的是,父母坐在客厅里,跷着二郎腿刷朋友圈的模样显得越来越刺眼。

  那天老妈去拍写真,老爸去看房,王晗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连续玩了5个小时的手机,虽然够爽,却还是被发现了,自然又是一顿母亲大人的咆哮。

  在王晗看来,自己刚上初一,初中生活至今不过俩月时间,适当玩手机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于是,在一次次过招中,当母亲用“品行不端”来形容自己,这个13岁的男孩写下自己的第一封“诉状”。

  “为什么我不能有玩手机的权利?”王晗提笔写了起诉书,从时间管理和与学习关系的角度申诉玩手机不会影响学习。

  申诉:固定时间玩手机更节省成本

  “为了能争取自己的权利,现在咱家不妨来个‘三堂会审’!”王晗将一纸“诉状”放到父亲面前,称要来一场“申诉”。

  “玩不到手机我就会‘惦记’,在‘惦记’上花的工夫比学习还多,如此说来,不让玩手机反而误了学习。”一句话说罢,王晗甚至给自家爹妈算起账来。

  “每天我都比你们早回家一个小时,若这一个小时都偷偷来玩,五天就是五小时,加上周末那更是不得了。”王晗说:如果你们给我固定的时间玩手机,反而更节省时间成本。

  这一连串逻辑关系,弄得父母有些措手不及,甚至不知如何反驳。

  辩论:喜悦和苦闷需要有发泄出口

  然而这次“庭外沟通”并未见效,于是,王晗呈上了第二封“申诉信”。

  “与那些早恋、追星、玩网游的人相比,我只是喜欢聊天罢了。”王晗表示:自己的聊天对象都是同学和朋友,对此,父母应该能够理解。

  这个13岁的男孩已经到了很敏感的年纪,他的喜悦和苦闷,有时候不方便和家长说,唯一的出口就是那些朋友,他觉得,适度玩手机、聊聊天,对自己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