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怎样做一个智慧的父母

kina 2015-11-15 15:47:14 手机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思想中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模式已经逐渐的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家长更多的希望孩子全面发展,怎样有效的发挥孩子身上的所有可能性,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不仅是长辈,也同时担任这老师、朋友的角色。所以,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父母,才能够给孩子树立起榜样很重要。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寻求和探索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众多与育儿、教育相关的书籍应运而生。然而,众说纷纭的海量信息常常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观这些信息,不外乎两类观点:一是呼吁“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主张教育越早越好,倡导家庭启蒙教育应该从胎儿期开始;二是认为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学校和社会的问题,这让一部分缺乏教育资源或是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有了自我安慰的理由。显而易见,这两类极端的观念都有各自的弊端,事实上,孩子的教育问题既与纵向的原生家庭有关,又与横向的学校、社会有关,孩子正是“纵”、“横”这两条线的交集所在。

  二十多年前赴美留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美国学生似乎是一个个充满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普通人,而和我一样来自内地的留学生们好像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考试机器——勤于掌握书本知识,而疏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医学教育亦是如此!内地医学院强调医生要掌握相关的医学或生物学知识,而美国医学教育则强调医生要平衡掌握“生物—心理—社会”知识。通过在中美两国医学院的系统学习、训练以及对一万八千多名来访者的咨询,我意识到,儿童、青少年时期需要的不仅仅是基于书本知识的应试教育,更需要基于人文情怀的、因势利导的心理咨询。而家长,天然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那么学习和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及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身为一名心理医生,我不想陷入空谈教育理论或名人现身说法的俗套,而更愿意为家长提供一个务实而独特的视角——从“问题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真实案例干预、纠正和逆转的过程,提炼出规律性、实用性的八大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以帮助众多家庭规避教育风险,防患于未然,或者引导“问题孩子”及其家庭走出困境。

  

  法则一:借助“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因材施教

  许多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对“纵向”、“横向”教育的思考角度尽管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过于空洞,较少具有可操作性。我借助现代医学体系中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所谓“生物”,是指孩子生而具有的特质,如有的孩子智力超群,有的则存在学习障碍,有的善于语言表达,有的极具艺术天赋。

  所谓“心理”,是指应对压力、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如有的孩子防御机制成熟、情绪稳定,有的则冲动易怒、难以控制。

  所谓“社会”,是指孩子能够获得的各类资源,如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学习机会等,每个家庭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

  由此可见,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分析模式,每一个孩子都独具个性、各有优劣,不存在任何一个固定的公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家长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法则二:孩子的早期问题并不等于天然缺陷,不能以负性的思想反复强调

  许多“问题孩子”早期就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但这些早期的问题通常并不是无法改变的缺陷。如果家长能够聚焦于挖掘孩子的潜能,专注于孩子成长中可以改善之处,那么即便是“问题孩子”也可能变得“没问题”。相反,如果家长总是向孩子灌输负性的思想,势必导致孩子自尊心低下,原本没有问题也可能变得“有问题”。即使很不幸,孩子确实存在天然缺陷或慢性疾病,家长也要把孩子的缺陷或疾病仅仅视做“不完美”,客观面对事实,积极鼓励孩子的成长。

  

  法则三: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在与陌生人、同学和老师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模式和相处方式。如果让孩子在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中成长,在温暖关爱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对他人施以同情和关心,就能够为孩子的人际关系乃至未来的恋爱和婚姻奠定良好的基础。

  

  法则四: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

  无论是否学习心理学或者踏入心理咨询行业,父母天然就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因此,除了运用中国父母所熟悉的“教育型”手段之外,更需要培养“治疗型”的亲子关系同盟,其基础就是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如果父母能够从关怀的角度去倾听孩子讲述自己的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错误,从一味纠正孩子过去的错误转向关注孩子未来的成长,那么,父母与孩子无论是彼此沟通还是改正错误,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则五:给予孩子建设性的建议

  批评、指正、苛责、命令的教育方式,孩子往往不太容易接受,甚至可能造成逆反的心理和行为,更有效的办法是给予孩子建设性的建议,让孩子亲身参与到教育和发展决策过程中。

  

  法则六:危机亦是教育的良机

  “问题孩子”发生危机的概率更高,但与此同时,孩子在危机中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此时,家长如果能够把握危机时期,与孩子共同构建问题的解决方案,孩子的记忆会更深,改变的动力会更强。

  

  法则七:理解和接纳孩子在改变过程中的情绪反应

  正如吸毒的人在戒毒时会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一样,孩子在改变一个已经形成的恶习时,行为习惯上的变化会导致出现各种情绪反应。家长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戒断性情绪反应,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

  

  法则八:明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重点培养目标

  从年龄的角度,大致可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划分为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三个阶段,那么,不同年龄段的重点培养目标也大不相同。童年期(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步入少年期(初中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阶段)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为重要。从孩子未来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一定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