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怎样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十大策略

王燕 2018-01-13 12:29:37 手机版

  受人欢迎的孩子往往具有类似的特征:他们往往长得可爱、漂亮;至少在某一个领域里表现优秀;通常拥有很强的社交能力,是理想的玩伴那么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呢?

  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十大策略

  策略一、培养孩子积极、快乐的性情。

  未来社会需要下一代能够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儿童时代的道德教育将奠定他一生的思想基础。我们大人,谁都不愿意与性格沉闷、心胸狭窄爱计较的人交往。阿德跟小朋友玩他带来的滚轴溜冰。不会玩的,他耐心地教,空地上欢笑声一直没断。玩累了,他跑来喝水,对前台小刘说:“姐姐,我帮你送通知吧。”清澈的大眼睛像“小天使”。

  策略二、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最好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三、言出必行,始终如一。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父母千万不要骗孩子,而且还要刻意告诉孩子父母不骗孩子。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同时,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四、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五、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六、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比如,孩子对放在柜子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经常想翻出来玩。父母既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东西的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翻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柜门关上,孩子会很开心地照办。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策略七、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孩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要有意引导孩子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八、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一天真的很累,很想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要让孩子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善于主动向他说对不起;要让孩子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孩子生病时,应鼓励孩子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策略九、让孩子知道规矩。

  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如马路上的“红绿灯”。现在孩子性格独特,特别是在家被溺爱的孩子,以为社会像家里“要星星不给月亮”。正好,到成人世界给扳过来。

  规矩一:“不动人家的东西”。小朋友到大人办公室,看什么都新鲜,特别是喜欢动电脑,这时候要征得大人同意。

  规矩二:“在楼道里不能大声喊叫,不能乱跑乱打,不能影响大人的工作”。

  规矩三:有礼貌。这点非常重要,文明的人是有修养,有礼貌的人,这需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入手。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一是语言礼仪,“请,谢谢”,接电话用礼貌语。二是社会规范礼仪:“女士优先”、“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按规定排队”等。

  规矩四:学会道歉。孩子淘气很正常,躺着不动准是生病了。淘气就容易做错事,错了要勇于承认,主动道歉,求得别人原谅。如果可以补救,积极行动,将损失降到最小,这对孩子一生都非常重要。

  规矩五:学会谦让,乐意与人分享。积极适应环境,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们常说的“情商”重于“智商”就是这个意思吧。在一起玩,小朋友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有的喜欢拔尖,以“我”为中心;有的脾气大,稍不顺心就生气或大哭。启发孩子学会谦让,把玩具与同伴一起玩,感受到“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同伴有困难时给予帮助,体会“朋友”的意思。

  策略十、控制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孩子攻击别人的行为多是从社会环境中学到的,家长应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到那些可能导致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时孩子看电视节目不分种类,家长应把好关,禁止孩子看一些暴力节目,多看有意义的节目,并引导、帮助孩子分析好坏,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鼓励孩子学习好的行为,批评暴力行为。

  其次,为孩子竖立良好的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家长应正确引导,为孩子竖立良好的学习榜样。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次,可多在孩子面前谈谈邻居其他孩子的良好行为,鼓励孩子多与他们玩耍,向他们学习。

  再次,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表扬。家长应多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对于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做得好的地方及行为,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如在家中显眼处贴一张红花榜,当了解孩子在校一天中没有打人或骂人时,贴一朵小红花,并告诉他,每得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换取某种权利或要求,如5朵红花可买一本故事书,3朵小红花可吃一个冰淇淋等等。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孩子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爱吵架、打人的毛病,与同学友好相处。

  第四,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别人又向你反映你的孩子打了人时,请不要说:“如果不是别人先动手打他,他是不会先动手打人的。”这种过份偏袒的行为会使孩子产生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只会使他攻击性加重。这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赔理道歉。当然,也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给孩子一顿打骂,而应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待调查清楚以后再给予公正的批评教育。

  第五,为孩子创设条件,进行教育引导。家长可经常带孩子参加群体性的游乐活动,如去公园、游乐场玩,让孩子体会到与大家一起玩耍的快乐。再让他想一想,这时如果自己跟别人争吵、打架,会造成什么后果,体会自己平时行为的危害。同时,家长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不受同学欢迎的原因,从而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

  独生子女免不了溺爱,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变得任性、骄横、无礼。但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应积极探索育儿策略,让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1)“教养”,一般来说,它与知识学养没有直接联系,其内涵是,经教育而形成的品德修养。如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给学生作报告,尽管学生睡倒一片,但他却以92岁高龄,坚持全程站着作完报告。这便是“教养”的体现。

  教养与习惯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为教养,所以“教养”从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开始。

  (2)注重生活自理习惯中的教养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和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先修身、再齐家、后治国、终平天下。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无论生活中多么琐碎的事,都要认真有原则的去做,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塑造有教养的孩子是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开始的。

  (3)部分家长忽略表现在不良生活自理习惯中的教养问题

  说到教养,最起码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可是,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举手之劳”就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不是太重视,家长认为这是“小能力”和“小问题”,这些事情又不是孩子不会做,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会了;并且片面地认为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才是“大问题”、“大能力”。以致孩子在家懒散和依赖大人的现象比较突出:孩子在学校积极打扫卫生,可回家以后,自己吃的果皮垃圾不往垃圾桶里放;在学校帮助同学和老师发作业、拿书本,可放学后自己的书包就“跑”到家长的肩膀上了;在学校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回家后桌子上、床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脱的衣服、看的书和玩具。

  (4)当细小的习惯培养好后,再从教识育人层面具体的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保持自我,将习惯运用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其实,如果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却不自己做,随便劳驾别人为他做事,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就与有教养有内涵的人谬以千里了,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人怎么可能是有良好教养的人呢?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需要父母的保护和照顾,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父母不能永远为他们把事情想好做好,父母要逐渐改变包办代替的教育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