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宝宝穿开裆裤好不好 影响孩子自尊

小崔 2015-03-20 11:26:55 手机版

  孩子在刚出生不久很多的父母都开始给孩子把尿了,其实这么早对孩子进行这样的训练是不正确的哦,从刚开始穿开裆裤,到后来也不制止也是不正确的,等到应该训练宝宝自己上厕所的年龄时,父母却放任宝宝穿开裆裤,听任宝宝随地大小便。

  不用纸尿片可以是妈妈的选择,而穿开裆裤似乎也提供了带孩子的成人很多方便,比如宝宝屁股长时间暴露透气,不容易红屁股,不用时时给宝宝换尿片或尿湿了的裤子,还有当然可以节省纸尿片那笔开支。但是,爸爸妈妈们可能忽略了一份严酷的现实,就是为了这份生活上的便利,你的孩子今后或许会因此而付出有形和无形的代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成人的人格特质都与他们在儿时某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中形成的固着有关。

  婴幼儿生长的第一阶段为口唇期,这一时期中婴儿的快乐大多来自嘴部刺激,所以新生儿至3岁有强烈的吮吸欲。如果这个时期吮吸欲得不到适当满足,或进食过度(父母误以为吮吸就是饿而过度喂养),就可能形成口唇期人格特质。

  到成人阶段后,这部分人群可能更易表现出啃咬指甲、暴饮暴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所以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婴幼儿期对口唇欲的满足,从而发明了始终让中国父母不放心使用的安抚奶嘴。

  成长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肛门期,大约在1~3岁间。在这一时期,宝宝从排泄活动中得到很大的生理快乐和满足,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如何科学地训练宝宝自主上厕所(potty training)其实也是在教导和培训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在随时随地大小便和自我控制便意之间,宝宝学会了如何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顾及环境,顾及卫生,顾及私密,顾及他人,这恰恰是文明和礼仪教育的开始。所以穿开裆裤,虽然方便了大人,却为孩子的成人埋下了隐患。

  宝宝在肛门期的生理满足和在如厕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会对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过于严厉地把尿把屎或过于放纵的开裆裤式文化,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因而在成人后表现出相对应的缺失性人格特质。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心理学家发现小时生活和卫生习惯不良,如允许宝宝随地大小便,都可能会让宝宝成人后具有排泄性人格,最典型的表现是不遵循规则,残忍、龌龊,具有破坏性等特质。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如果强行把尿或一旦尿裤子尿床就责怪宝宝,甚至打骂宝宝,这可能会使宝宝发展出不排泄人格,即固执、吝啬、墨守规矩不敢尝试新事物,过于死板等性格特征。

  之前看微博直播“家庭教育与国家软实力”的讨论时,主持人杨澜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部分就是价值观。而宝宝的价值观就是在家庭生活的点滴影响下形成的。在我看来,穿开裆裤不只是卫生习惯问题,更是父母漠视孩子所应该具有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

  其实1岁的宝宝已经开始建立羞耻感和自尊心,这时父母应尽早把“大小便是私密的一部分”的信号传递给孩子。

  仔细想一下,给宝宝穿开裆裤,养育的关注焦点基本停留在孩子饮食起居,相反对孩子心理成长、习惯培养和独立情操的植入则不甚关心或根本不了解。这种情况还不少,这类父母身后大多有一群强势的外婆或奶奶在操劳着第三代,她们的养育观鲜少具有对幼儿的心理尊重,养育内容基本停留在喂养层面,养育方式更是传统的“我说你做”的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系列情景剧,从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开始不分日夜地把尿,等孩子蹒跚学步后又开始追着喂奶喂饭,到了上学的年龄溺爱无尽的父母从此开始了批评和高压,甚至会辱骂暴打。始终无法从喂养式的生活角色中脱离出来,来调整自己为人父母的位置和心态,最后会发展到包办孩子的工作,介入孩子的婚姻……

  所以,一条开裆裤、一块尿不湿实在应该被提高到家庭教育的层面来审视: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又如何给予宝宝基本礼仪的氛围和熏陶?强行把尿,更会缺少父母子女间的尊重和独立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则很难造就出尊重他人,看重礼仪的意识和价值观。

  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们,如果还在抱怨整个社会氛围不好、大环境无法改变的话,那么现在就转过身去,帮你的宝宝换掉他的开裆裤。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