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往年相比,科技创新类赛事渐成新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60%以上高校都认可科技创新奖项,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等。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校认可考生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成绩。
各种招生类型各有侧重
将逐步与高考改革相适应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招生试点。15年间,自主招生几经改革行至今日:目前自主招生选拔全部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部分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不复存在;多年沿用的“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模式也被“学生自荐报名”取代;考核测试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进行。
“在维护高考公平和权威的基础上,自主招生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刘震认为,它有“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明确定位。近些年的实践表明,自主招生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范围。经过多年的试点,高校对特殊人才的选拔,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评判标准。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对此表示认同,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数论”的魔咒,对应试训练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也帮助高校招生机构逐步积累了不依赖分数选人的经验,提升了招生能力,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中学基础教育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表示:“‘双一流’建设一直强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自主招生通过介入人才选拔环节,对于从源头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又有17个省份将加入高考改革试点。自主招生最初就是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试招生改革出现的。近几年来,它的实施对高考改革、人才选拔带来哪些借鉴和启示?
“目前高校的选拔类型越来越多元,无论有多少种招生类型,其实都是不依赖于唯一分数录取的‘综合评价’的一种。换句话说,要站在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视野中去理解、认识每一种招生类型。”秦春华说,各种招生类型之间各有优劣,又各有侧重。他认为:“作为高考改革的过渡,现有的自主招生模式将会稳定一段时间,但会逐步与新的高考改革相适应,在渐变的过程中,完成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