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能力只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平常你可能看似平平淡淡的能力,其实它就可能成为孩子们今后终身受益的一部分。只有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教会孩子们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他们今后在经历任何大风大浪的时候,才能变得处变不惊。渐渐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使其受益无穷。
我始终觉得啊,不管要‘培养’孩子任何方面的能力,都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给孩子‘自由’,一个连‘自由’都没有的孩子,还谈‘培养’其它能力是很可笑的事
今天奶爸说部分,我们就聊聊和‘自由’相关的一些事
文丨孙云晓
追求卓越,勇于挑战是孩子取得成功必备的良好品质,但这种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需要有很强的抗挫能力 。挑战困难就意味着需要面对可能发生的失败,任何人做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有诸多的问题和挫折,如果没有一颗坚韧的心,缺乏承担失败的勇气就不可能走向成功。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时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觉得要想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让孩子多经历失败,或是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压力,甚至让孩子去挑战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的事情。
今年3月《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四川的一名爸爸,无论春秋冬夏,都会让一岁左右的儿子光着身子在街上行走,且每天让孩子露天洗冷水澡,给孩子所谓的磨砺教育。这种随心所欲不尊重孩子身心成长特点的教育方法,引起育儿专家的批评,因为这很可能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除了身体健康外,忽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一味给孩子挫折感,还会造成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比如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过的“习得性无助”现象,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的表现就是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从而使自己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无价值感,丧失信心,变得自暴自弃或者对未来缺乏信心。这不仅不利于孩子抗挫能力的培养,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内心变得更加脆弱和自卑。
那么,孩子的抗挫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
●首先,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孩子从刚出生时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对未知的探索冲动。从孩子能爬能走时,父母就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妙,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弄脏衣物,或弄乱家里的瓶瓶罐罐而限制孩子的自由,同时对于孩子的探索行为给予鼓励。如果教育得当,到了中小学时孩子就会变得兴趣广泛,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时父母就可以进一步发掘孩子身上的潜能,发现他的兴趣,培养他的爱好,这对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方向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其次,让孩子在做事中拥有成就感
孩子之所以能坚持不懈,很多时候是做事的成功体验让他们着迷,他们喜欢完成事情之后父母的称赞,别人的羡慕。所以,孩子的每个进步都需要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肯定,父母对孩子真诚的肯定和表扬,都是孩子成就感的来源。
●再次,让孩子自己承担相应的职责
许多孩子敢于面对挑战,是因为他们有承担失败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很多时候都是在其自我承担中获得的。很多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太顺,直至孩子受到大的挫折,摔了个“大跟头”不肯爬起来时,父母才知道自己对孩子过度溺爱让他丧失了承担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学会自我承担,比如让孩子自己定闹钟起床,自己处理与伙伴的矛盾,自己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等。
【奶爸说】
其实我理解的所谓抗挫折能力,实际上是看一个人心智发展是否健全,是否缺乏适应力、承受力、挑战精神。而一个人若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都不欠缺的情况下,会害怕挫折么?问题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可能会是喜欢挑战的人
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孩子的心智发育过程,也就是最重要的0-6岁阶段
在这个阶段太多的家长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身体上,例如健康、安全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智成长,心智可绝不是说给孩子过早的灌输太多知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心智发展
今天咱们要聊的内容主要是和‘自由’相关的,也是心智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条
●不给孩子‘自由’
没有自由也代表着没有机会遇到问题,那更不可能学会承受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用成人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孩子心智成长、完善的这个过程
这里说的“自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0-6岁是孩子心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内在自我成长完善的唯一阶段,但可悲的是,绝大多数孩子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却失去了‘自由’
家长或是怕危险,或是怕麻烦,或是过于溺爱,对孩子做了各种限制,孩子几乎失去了各种尝试的机会
其实,孩子在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是充满能量和想象空间的,也是心智发展的重要过程,这种时刻应该是尽量保护,不要去打断,更不要说限制孩子
●把所有问题都提前处理、解决掉
举个最简单了例子,在孩子学习或是写作业时,家长为了不打扰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全家噤声,甚至我见过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安静学习,去要求邻居也安静不要打扰到孩子。‘绝对’的安静环境只会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为那会令他去刻意发现不安静的声音,遇到一点点打扰都无法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这也是一种缺乏适应能力的表现
让孩子去适应环境?还是让环境去适应孩子?这种结果最初的原因来自于哪里?相信大家心里已经都有了答案
●‘替’还是‘找’
孩子尝试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而求助家长,这时,你是‘替’孩子做,还是和孩子一起‘找
’解决问题的方法?
‘替’孩子做最省事,家长直接自己搞定,和孩子一起‘找’方法,这就需要时间,还要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显然比‘替’要麻烦很多,但结果呢?
一种是孩子依赖感越来越强,懒惰和不动脑筋的习惯渐渐形成;一种是越来越善于思考和发现,逐渐走向独立。你会选哪种?
●适时的鼓励和肯定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产生消极情绪时,适时的鼓励孩子,让孩子明白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在孩子付出很大努力取得成绩时,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的去面对新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语言‘绑架’了孩子,给孩子太大压力,这也是不给孩子‘自由’的一种表现,让孩子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尽力了就好
●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理性思维,不给孩子太大压力
这里所说的给孩子太大压力是指,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把自己一些未了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想把孩子‘塑造’成某个样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父母能做的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保护好他们心智的自我成长状态,而绝非因为自己的期望和虚荣心,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山寨的赝品
分享克里斯多福·孟说过的一句话“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最后说一下,培养孩子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建立在家长自己能做到的情况下,如果家长自身不能乐观面对生活,遇到问题就牢骚抱怨,遇到挫折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那么,请先自己做好。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去要求孩子,因为这是一种强盗逻辑
请充分的相信孩子,相信他天生向善,他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相信他追求自我发展、完善的内驱力,给他充分‘自由’成长的空间,一旦孩子的心智成长健全了,什么问题都能面对、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