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教育时评:打破超级中学需建立全新的中学教育生态

kina 2016-01-06 15:45:21 手机版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从长远的眼光去考虑的。而当下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恰好在某些方面违背了这些定理。超级中学不仅会导致教育失衡,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发展,超级中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保证孩子们上名牌大学,但是忽视了他们的潜质拓展。如何打破这一现象,要走的路还很长。下面先来听听著名评论员是如何解析这一现象的。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如果我们将评价的眼光从高考(微博)后仅仅放长一年,从K大一年级学生的学业表现看,超级中学和一般中学学生的差异不大,超级中学并未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更高效率。 超级中学确实在应试以外的学习能力培养方面不够超级,超级中学的教育本身很可能没有给其学生增添更多潜质。(《中国青年报》1月4日)

  何谓“超级中学”?有媒体曾总结出“超级中学”的三条基本特征: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而每年高考“战役”过后,诸如此类的“超级中学”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舆论反映看来,学者对此批评意见居多:认为一是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破坏教育公平;二是注重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生自由发展。那凭借较高升学率看似十分光鲜的“超级中学”,是否培养出的学生也称得上“超级”?

  其实未必。近日,北京大学(微博)学者黄晓婷、卢晓东跟踪分析国内一名校五届万名学生数据发现:在相同性别、户籍类型和录取类型的学生中,“超级中学”学生比一般中学学生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此番研究一经报道,立刻引发热议与反思:我们举办“超级中学”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究竟需要打造一种怎样的教育生态?笔者认为:办少数的几所“超级中学”显然并非中国教育的出路,应大力鼓励高中多元发展、平等竞争;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加工力,打造全新的中学教育生态。

  那么,全新的中学教育生态“新”在哪儿?首先要推行新的教育评价方式。长沙某重点中学校长在多个场合曾呼吁道: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模式,需要政府审慎决策、立足长远,不能视教育为政绩工程。反思“超级中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和地方发展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密切相关:高考升学率、一本率甚至上名校的比例,都是近年来衡量地方办教育的政绩之一。在此背景下,那些升学率颇高的“超级中学”自然被倾注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其结果直接加剧了教育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因此,建立全新的中学教育生态,需要教育改革者们自上而下地勇于摈弃“精英思维”、“功利主义”的理念误导,从比拼“掐尖”、面向少数尖子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转向面向全体学生、比拼对每一名学生“加工力”的质量观。同时,政府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升学评价学生的一系列标准都要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如此,在分数、升学率、重点率等结果性评价占绝大优势的“超级中学”才会逐步降温,使学生不再局促于“冷冰冰的分”,而成长为“活生生的人”。

  其次,全新的中学教育生态还亟需新的教育育人手段。有着“超级高考工厂”之称的河北某中学每年以极高的升学率引人关注,然而据媒体报道:该校作业考试化,每天可能都有一科在测试,只要测试就有排名且结果直接挂在教室后面;此外,诸如“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今日疯狂,明日辉煌”等宣传标语到处可见。而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高考工厂”并不少。显然,将学生视为“流水线”工厂化生产的育人手段与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创新水平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南辕北辙。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的教育生态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要看到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最终的“消费者”,要让各项改革举措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要采取服务于广大学生将知识学宽、学活的育人手段,并以创设使全体学生平等受益、快乐成长的校园生态为最终目标。

  “乔木与灌木错落有致;奇花与异草色彩纷呈;飞鸟鸣禽、走兽爬虫生于其间;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如此,整个生态系统才会生机盎然。中学教育生态亦是如此。“超级中学”现象从根本上不利于整个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未来中学教育应全面提高生态质量,回归育人本位,学校本位,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的中学教育新生态。

  (执笔:评论员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