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5分)
【链接材料】
电影《搜索》简介:
叶兰秋被诊断出癌症,精神恍惚的她在公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此事被电视台记者刻意报道、追踪和引导,成为社会热点事件。随后叶兰秋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人们竞相转载、丑化,甚至谩骂、攻击,最终叶兰秋不堪重压,自杀身亡。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中,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截至6月份,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77亿。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网民不仅数量持续增长,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加上网络消费渐成风潮,无现金社会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媒介教育体系,任由青少年自己摸索、自由使用各种新媒介,势必带来诸如网络安全事故、造谣传谣、网络欺凌、网络骂战等令人忧思的乱象。
青少年能熟练使用新媒介,不等于他们天然具有科学、理性的媒介认知,不等于他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媒介教育。相反,当下的青少年比以往更需要拥有媒介素养,更需要具有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笑哪些是违规,而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色的媒介教育。其实,媒介教育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不只是为了学习设置密码、打字上网、下载视频、安装软件等技能,而是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素养;让青少年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营造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非常重要。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媒介的距离感,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
现代化的公民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取材于张贵勇、李艳等的相关文章)
6.下列为材料三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B.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C.媒介教育应成青少年必修课 D.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介素养
7.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是(2分)
A.规范网络信息传播 减少网络乱象发生
B.发动学校社会跟进 构建媒介教育体系
C.理性地认知新媒介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D.加强媒介消费理性 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6分)